出师未捷身先死
——闲话《三国演义》之二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蜀相》,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 春天,杜甫避乱成都,在苦闷彷徨中创作的赞扬诸葛亮的诗篇。我拿来做这篇闲话的开头,是想说说《三国演义》里几个最有名的智囊之士。《三国演义》写战事的内容多,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战役、战斗中,往往最耀眼的明星不是猛将,而是智谋之士。
一、卧龙凤雏
卧龙者,诸葛亮也。
诸葛亮既是《三国演义》着力塑造的主要人物,也是影响后世政治、军事、文化的重要人物,是贤臣的代表,是智慧的象征,在中国人心中享有很高的地位。
诸葛亮在当时动乱年代,没有随便去投奔哪个军阀,谋得一官半职,一是他自比管仲、乐毅,看不上那些蝇营狗苟的政客;二是他要观察、读书、思考,探寻救世之道。这从他与兄弟们隐居南阳,耕读之余,很喜欢与一帮文友纵论天下大事可以看出,他不是真正的隐士,用书上的话说是“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他等待的结果是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刘备。
刘备拜访诸葛亮,史书上的记载是“凡三往,乃见”五个字的记录。而在《三国演义》中,这五个字拓展成了一万多字有声有色的精彩描写,并留下了“三顾茅庐”的佳话。
诸葛亮之才,首先表现在他对时局的清醒认识和明晰的分析上,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其次是运筹帷幄,在战场上出奇制胜,这是《三国演义》中非常精彩的内容;还有就是在治理蜀汉时,表现的政治家的气度沉稳和眼光远大。
《三国演义》因为描写了很多计谋运用的过程,很像《孙子兵法》的普及本,一度被当做计谋之书。据说,清朝入关前,高级将领人手一本《三国演义》;近现代的政治家曾国藩、蒋介石、毛泽东等也都喜欢看此书,并都对诸葛亮十分钦佩。
诸葛亮在用计方面,可谓出类拔萃。你看他在出道伊始,针对敌众我寡的态势,使用了伏兵和火攻,出奇制胜;在势单力薄、岌岌可危的情况下,只身赴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建立了同盟军,使局势出现转机;在取荆襄、夺成都、战汉中等重要战役中,他都冷静思考,或避实击虚,或因势利导,或反客为主,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当然,在《三国演义》中,很多奇计其实并非诸葛所创,是作者有意放到他的身上。比如,草船借箭、空城计等事实上都不是他所为,如果他敢于这样做,就不会拒绝魏延的出奇兵奔袭魏国都城的计策。
还有对于人才的使用和培养方面,诸葛亮喜欢使用听话的将领,不欣赏魏延这样的有个性的人,他依赖赵云这样年老的人,重用王平这样平庸的人,甚至误用马谡这样的纸上谈兵的人,这样就造成了人才断层和浪费。
至于他的六出祁山,举全国之兵北伐中原,最后病死五丈原。有不少人说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不够明智的。我个人以为,诸葛亮坚持北伐,除了有光复汉室、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离开政治漩涡,有避嫌避祸的用意。这从后来宦官黄皓一造谣言,后主就立即让他班师回朝,以及诸葛死后很久刘禅不让建武侯祠可以看出,后主刘禅其实对于诸葛亮是戒备甚至是妒忌的。
凤雏,即庞统,字士元。他在当时名声和诸葛亮不相上下,但从他所谋划的计策看,庞士元与诸葛亮是有差距的。
庞统献的第一个计策是“连环计”——让曹操把多艘战船用铁链和木板连起来。这一计中有明显的漏洞,一是战船失去了机动性,在依赖人工做动力的情况下,无法灵活进退;二是一旦对方火攻,一船失火就会殃及其它。曹操可能是过分迷信庞统的名气和智慧,居然就中计了。
从他和刘备见面,对比一下诸葛亮出山来看,就可见二人差别。诸葛出场,先是数人举荐,广造舆论,等刘备上门来请,又再三躲着不见,简直吊足了刘备的胃口。而庞统出场,却一点铺垫没有,连孔明的推荐信都不拿出来,他以为凭自己的名号,刘备就会拜服在地,殊不知刘备根本没把他当回事。
再从他给刘备出的谋蜀计策看,多是些阴谋诡计,这与刘备坚持仁政、爱沽名钓誉、收买人心是矛盾的,所以刘备几次斥责他,这种情形,诸葛亮一次也没有遇到。正是由于刘备的不太信任、而他又急于建功立业,所以会中了人家的埋伏,惨死在落凤坡。
二、周郎
周郎,即周瑜,字公瑾。
和卧龙、凤雏不同的是,周瑜除了运筹帷幄之外,还能披坚执锐,上阵拼杀,是文武双全的杰出人才。因为和孙策的特殊关系,周瑜成为了东吴的大都督,是东吴政权举足轻重的角色。
赤壁大战,是周瑜一生最精彩的华章。
战前,曹操大兵压境,东吴势单力薄,是战是降,众说纷纭,由于张昭等人极力劝降,孙权举棋不定,左右为难,局势异常混乱和危险。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周瑜慷慨陈词,条分缕析敌我双方态势,分析了对方实力和弱点,坚定了孙权决一死战的信心。
战中,他与众将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想出了反间计、苦肉计、诈降计、连环计,并抓住转瞬即逝的战机,实施火攻,将几万人马巧妙调动,一举击溃号称百万的强大敌人,书写了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据说今天赤壁的来历,是当时周郎站立船头,见熊熊大火映红江边石壁,乘兴书写了“赤壁”二字。
而在周瑜与曹操大战之际,江北的刘备诸葛亮抓住战机,乘机攻城夺寨,扩大地盘;等周瑜稍做休整,过江与曹军厮杀时,诸葛亮又趁火打劫,把周瑜费尽心血谋划的地方尽收囊中,这自然令人气愤。但我认为周瑜那么儒雅的人,是不会因此“三气”而亡的。《三国演义》这样写,是为下文埋下伏笔:东吴人都认为自己亏大了,早晚要报仇,这才有后面的“借荆州、讨荆州、夺荆州”的故事。
周瑜在书中被作者刻画成一个自负而又心胸狭窄的人,他的很多光彩都被诸葛亮抢去了,很多他想的谋略成了诸葛亮的点子;就连火烧战船,也要依靠诸葛亮借来东风;甚至在十万火急的关头,他还想着加害诸葛亮。这些无所不用其极的构思,给周瑜蒙上了一张被人误读的脸谱,一戴就是千年。现代人吴宇森拍的《赤壁》,更是把周瑜描写得不伦不类,那个才华横溢、矫矫不群、儒雅风流的周郎,岂是港台明星所能理解和诠释得了的?
假如周瑜不早死,三国历史可能是另外一种写法。
三、郭嘉
郭嘉,字奉孝,是曹操第一得力的谋士。
郭嘉的才华表现在有决定意义的官渡之战中。
在袁绍起兵70万欲图许都,众人惶惑、曹操疑虑之时,是郭嘉从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各个方面,对比了曹操与袁绍的特点,他的十胜十败说,透彻明了,让曹操醍醐灌顶,从而坚定了和袁绍决战的信心。
在官渡之战击败袁绍,且冀州已破、袁绍已死,少数残部逃往乌桓之时,曹操及其手下诸将都欲班师,是郭嘉力排众议,建议长途奔袭,彻底歼灭袁氏兄弟,以除后患;在众人担心荆州的刘表会乘虚而入、偷袭许都的时候,又是郭嘉一针见血地指出刘表的弱点,入木三分地分析了刘表和刘备的关系,得出“虚国而战,不必忧”的结论。而事实正如郭嘉所言。
郭嘉是那种谋大事而不计小节、谋全局而不重局部的人,他可能不像其他谋士那样,在具体战斗中出谋划策。比如刘晔,在官渡之战中造了“霹雳车”;比如许攸,在投奔曹操后,立即建议偷袭乌巢。郭嘉的谋略是政治家的慧眼独具,是军事家的高屋建瓴。《三国演义》称赞他“运谋如范蠡,决策似陈平”,并不为过。
可惜天妒英才,郭嘉在征乌桓途中染病去世,终年38岁。
假如郭嘉不死,曹操赤壁鏊兵会是什么结局?让他和诸葛亮、庞统、周瑜等人斗智斗勇,一定会十分精彩。
但历史总是留下遗憾,难怪一向坚强的曹操,在从孙刘联军的围追堵截中脱险后,反而捶胸大哭:“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