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面是“利”,另一面必定是“弊”,只是哪一面所占比例多与少的问题。当然,片断组合法也在这个规律之内。
一、片断组合法的“利”
运用片断组合法构思文章,无论是人物生活片段,还是事件的情节片段,抑或是景物描写片段,都要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除了遵循这一原则外,很少有其它特殊要求,因此运用片断组合法构思文章,给作者留有相当广阔的自由创作的空间。在选择片段时,主题一旦确定,思维可以纵横驰骋,机动灵活,构思的速度也就十分快速高效。这是其“利”之一。
以记叙为主的作文,不少并不是单单讲述一件事,而是在一篇作文中讲述多件事,这几件事没有主次之分,处于平等的位置,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比较弱。从构思的自由度来看,正因为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弱,事件本身对谋篇布局的限制较少,反而为谋篇布局提供了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我们可以大胆主动地在事件之间主动地创造一定的联系,用文字“小标题”、数字或符号显示出来。片段组合式结构的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简洁有效,特征清晰,比过渡句和过渡段更能搭建起作文的结构框架,让事件与事件的联系一目了然,而且化解了谋篇布局的难度,所以在中小学作文中影响十分广泛,这是其“利”之二。
我们来看例文:
众树里的一棵葱 子淇
鄙人班里这学期转来个新学生,姓陈名大策,因此得一雅号——大厕所。不仅如此,他的功夫也相当了得,变脸跟眨眼似的——老师面前小姑娘模样(听话),组长面前凡卡模样(装可怜),同学面前精神病模样(疯起来就一句 “老师来了”可以当解药)。身高最多1米4,可人家本人坚持称1米45。以班里某同学的话来说——“当个丑女绰绰有余”。
“不是厕所的厕”
话说,陈大策喜感十足,他刚来到我们班,自我介绍时,刚说了句“大家好,我叫陈大策”,全班就哄堂大笑:“哈哈哈,大厕,厕所。”陈大策的脸一下子红得跟猴屁股似地说:“不是厕所的厕!”说完还故意扮了个雷人的鬼脸。同学们再次爆发出地震级的笑,陈大策见状,又趁老师不注意,给大家抛了几个“媚眼”,噢,My God。笑声犹如滔天巨浪,席卷全班……
“众树里的一棵葱”
“陈大策,你就坐刘子源旁边吧,小组就分周子淇小组。”为,为什么?不公平哦,居然是,是我们小组。不要啊——
以后的几天里,陈大策与他周围几位健谈的男生已混得非常熟。一日,老班喊了声:“上课”。同学们站起来喊“老师好”,正在这时,陈大策的前桌李鹏浩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陈大策周围,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比他高一头以上。于是我们班的“小广播”李同学,眯缝着眼,张着他那“血盆大口”宣传道:“瞧瞧,多么形象,多么传神,陈大策简直是众树里的一棵葱啊。”妙哉。
“卖面膜的”小女孩
“组长,组长,陈大策呼叫组长。”程老师正在讲着课。“怎么了,在上课呢,下课再说。”我扭过头,不耐烦地说。“不行啊,组长。求求你看看吧,这可是人家努力了半节课的成果呢。”瞧,那神情,那姿态,弄着兰花指,谄媚地笑着,活脱脱一个“回眸一笑百媚生”的“陈媚娘”啊。
“那好吧,快点。”
“谢谢组长,请看——”
天啊,不会吧。
我们今天学的课文是《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本上有一幅极其美丽的插图,上面画着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形象,而陈同学竟然用白色涂改液在她脸上涂了厚厚一层,还装着一副可怜相骗我看,岂有此理,害的我足足愣了十秒有余,差点儿被老师批评。
下了课,我正想让陈大策给我解释一下那副让人无语的画,谁知人家先打开了话匣子:“组长,我跟你说,其实卖火柴的小女孩不是卖火柴的,是卖面膜的。结果,她有些冷,就往自己脸上糊了一个,但是她不小心糊住了眼睛、鼻子和嘴,于是她就抠啊抠啊抠,可就是抠不下来,因此活活憋死了。”这……零零后创意新锐啊。(无语中……自叹弗如)
“好一棵美丽的陈大策,众树里的一棵葱……”(请用《茉莉花》的曲调来唱哦)
从例文可以看出,片段组合式结构能简单有效地通过小标题串联起事件与事件,很好地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从这个谋篇布局上的优势来看,我们可以把这个优势发挥得更好。一是为了出新,在“小标题”的新颖出众上下功夫。我们都知道,小标题有提示文段内容或启发人们联想的功用,它不同于数字、符号等,因为文字往往带有比较明显的感情色彩,起码有暗示感情的作用。如这篇文章,则是引用人物的原话来做小标题,就显得活泼,具有喜剧色彩,能够激发阅读的兴趣。如果将三个小标题改换成数字一、二、三,或符号A、B、C,或图形☆、☆☆、☆☆☆等,虽然各有着自己的表现特点,但不如文字的感染力强。我们看到第一个小标题“不是厕所的厕”,不由得会产生破解“悬念”的热情,“不是厕所的厕”,那会是什么“厕”?探究的热情就来了,要往下读;看到第二个小标题“众树里的一棵葱”,又会受到这个巨大的对比反差的影响,一探究竟;而第三个小标题“‘卖面膜的’小姑娘”也能勾起我们阅读的好奇心。很显然,用片断组合法布局谋篇,要在拟小标题上使用一些心思与技巧。二是注意每个小标题引领的小段落的文字量要追求错落有致(当然,如果表达需要,段落分布大致均衡也是可以的),重点段落要得到突出,该详写的地方要不惜笔墨,以突出主旨。如这篇文章,文字最多的片段有418字符,文字最少的片段只有160字符,这样不仅可以在作文中讲述有一定文字量的事情,还可以把一些与主要事件联系不大、但是又觉得很有必要表达的、微小的思绪纳入作文,比如文中“这……零零后创意新锐啊。(无语中……自叹弗如)”就是个这样的微小思绪。
以上是为片断组合法的“利”吧。
二、片断组合法的“弊”
正因为很多同学偏爱片段组合式结构,所以,用得多了,慢慢就不再令人觉得新鲜,而且在许多作文中有“滥用”之嫌,似乎没有考虑内容的需要,只是强硬地将其安插在作文中,这就给人一种“套路”的感觉。就像有些同学滥用“题记”,凡写文章都要“题记”一下子那样,有些同学不管写什么文章总是用片段组合式。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能不能运用片段组合式结构,是要视具体题材而定的。不当用而用,只会造成败笔,至少影响文章的整体表达力。
多数使用片段组合式结构来谋篇布局的作文,往往有两种习惯,一是使用精心设计的文字来作为小标题,二是每个小标题引领的文字量均衡分布。这两种习惯其实限制了谋篇布局的思路。
其“弊”之一:用精美的文字作为小标题,不一定会成为优点。小标题带有标题的特征,能凭借这个特征有效地间隔开不同的内容。但是,这个特征驾驭不好的话会成为作文的缺点,因为小标题在间隔开不同内容的时候,也打断了读者的思路;如果小标题外形过于明显,不能悄无声息地融汇在作文中,弄不好会让小标题的外形损害了作文的感情表达,越显眼的小标题越容易如此。而我们作文的精力更应该集中在内容上,而不是把大的功夫下在小标题的设计上,这样只会造成丢了西瓜捡个芝麻的得不偿失。
其“弊”之二:均衡分配小标题下的文字也是不必要的。这类片段式结构的优势在于可以简单有效地串起不同的素材,如果我们执著于每个段落一定的字数,只会让一些微小的细节无法纳入作文之中,无疑限制了片段式结构所能容纳素材的范围。
了解了片段组合式的“弊”,我们就可以丢开这两种习惯带来的弊端,从而更自由、更充分地发挥片段式结构的功能了。
请看下面的范文:
有月亮的晚上 ☆快乐小星☆
这是一个冬天晴好的晚上,没有了大都市喧嚣的焦躁、雾霾袭扰的懊恼,置身素有“河南的小江南”之称的老家信阳,享受着清新和亲情,尤其是天上还有轮皎白的圆月,那样近,那样亲,不由得让人思绪飘飞,欲吟欲唱。
有月亮的晚上,是在诉说浪漫吗?如梦如幻,让人陶醉。
这浪漫,纵经千载,恒古不变。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陶醉其间,著笔诉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蓉蓉月的唯美,描绘“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边关月的粗犷,展现“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倾如熔金”、“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南月的奢华,就连晚上荷塘散步的朱自清,也在感叹“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作为一名学子,我又有什么理由不为之陶醉呢?
有月亮的晚上,是在诉说思念吗?绵长悠远,欲语还休。
这思念,穿越时空,横跨四海。缕缕的月光是条条思念的丝线,织成了一张无边无形、笼罩苍穹的网,不管你、我、他身在何方,亲情的惦念,友情的牵盼,故土的依恋,让我们无时无刻不处在这思念的网中央。你看,无论是天涯海角的游子、身在他乡的追梦人,还是责任在肩的志士、戍守边关的军人,“不见乡书传雁足,惟见新月吐蛾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心里永远思念着家乡故土,而家乡的父母和亲人,无不是同样在思念着远方的他们,如诗所写,“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如歌所唱:“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夜色茫茫罩四周,天边新月如钩……人隔千里路悠悠,未曾遥问心已愁,请明月代问候,思念的人儿泪常流……请明月代传言,寄我片纸儿慰离情”,面对承载思念的月光,有谁不许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心愿呢?
有月亮的晚上,是在诉说神奇吗?亦幻亦真,心潮澎湃。
这神奇,感于神话,振于奇迹。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听“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故事,曾为嫦娥和羿天上人间不能团聚而鸣不平,也曾因月亮的圆缺变化而担心嫦娥、吴刚和玉兔会不会受影响,还曾睁大双眼、盯着十五的满月想看一看月宫里的吴刚如何伐桂,月兔如何捣药,一切都是那么神秘,即便是后来知道了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心里也依然想着这些神话。然而当我看到苏联和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相继发射“月球号”、“徘徊者”、“勘测者”和“阿波罗”等月球探测器,对月球探测和研究时,我就在想中国有没有研究呢?很快有了答案:我国1962年开始研究月球系列探测器,1994年提出探月构想,2003年计划获批,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飞向月球,2010年“嫦娥二号”成功升空并传回了月球清晰的影像,而今年,中国还将发射“嫦娥三号”,实现着陆器与月球车的月球软着陆,这一次次中国航天史上的壮举,又怎么不让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为之自豪呢?或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也将真正登上月球的地面!
有月亮的晚上,我的思绪在飞,醉心于月色浪漫,感叹于明月寄情,振奋于奔月神奇。
乍一看,我们会认为这篇文章没有运用片断组合法,但是仔细读下来,我们会发现,小作者是把小标题变化成了段尾中心句——每写一段,就用一句格式相近的话来为这个段落做个小结,全文有四个段尾中心句统领,这实际上就是创造性的运用了片段组合式构思法。读下来,我们不仅感到这篇文章的结构很别致,而且也感觉到每个中心句与文章是密切融合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有种血肉相连的关系。读过一段,我们便沿着小作者的讲述思路,也把自己的心情感受整理了一遍,并随着段后中心句的提示,更深刻地领悟了小作者的情感寄托。可以说:这是一个化弊为利的好例子。
创新总是层出不穷的。我们从董金钊的《寻雪启事》一文惊喜地看到,创新原来也是一件十分有趣的的事。
寻雪启事 董金钊
姓名:雪花
绰号:雪娃娃 雪精灵 雪姑娘
丢失地点:可能在巍峨绵延的高山上,可能在千里冰封的河面上,也可能在广阔无垠的田野里。
寻找原因:思念
特征一:调皮可爱
雪娃娃十分调皮,她经常和风婆婆一起玩捉迷藏,时而飞舞在天空中,时而躲藏在树梢间,刚才还在风婆婆身边,一眨眼就会跑出很远,雪娃娃就这样肆意的玩着。每当她降落人间,她总是呼朋引伴,挥舞着魔法棒,将房子、树木、大地、汽车等都变成了银白色。她还时常变换身姿,一会是晶莹剔透的小小微粒,一会又像羊群抖落的细羊毛,一会变成了一簇簇洁白的花朵,似春天洁白的柳絮漫天飞舞,如秋季盛开的蒲公英随风舞动……细细聆听,时常能听到她银铃般清脆的笑声。雪娃娃就是这样调皮,这样可爱。
特征二:美丽妖娆
每当神奇的雪精灵玩累了,她就为我们变出一道道迷人的景致,瞧!那株沾满晶莹雪花的红梅更加的妖娆美丽、楚楚动人;看!黑色的柏油马路与洁白的雪花形成了一幅黑白抽象画,对比鲜明,令人叹为观止;那边!参天大树上积满了皎洁的雪花,仿佛精雕玉琢,真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眺望远方,到处银装素裹、洁白耀眼,到处闪烁着白色的光辉、分外妖娆……
特征三:兼容并蓄
雪姑娘是多么高洁,她造就了青松的坚韧不屈,“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她成就了梅花的含蓄和顽强的骨气,“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她绘就了祖国大好河山的锦秀多娇,“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前几天我还在和她玩耍、嬉戏,我和雪花建立了深厚友谊,现在她却不见了踪迹。如今我对她非常思念,如果你知道她在哪里,请一定告诉我她的踪迹哦。
当别人都在习惯于用一般散文格式赞美雪的时候,当我们都为一般赞雪散文感到眼睛疲惫的时候,五年级的董金钊小朋友却别具匠心,用寻人启事的形式来赞美雪,立刻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冲击。这篇文章妙在十分自然地使用了片断组合法结构,如果不往片段组合方面想,我们甚至会忽略这个结构特点,这也属于格式的创新,而且几乎是一种天衣无缝的创新。你看,从“寻人启事”到“寻雪启事”,题目就够新颖而有个性;接着依照启事的格式布局,顺理成章地引出了主题部分——介绍雪的“特征”。也正是这部分,通过总提性小标题,领起了三段三个方面的对“雪姑娘”的赞美。这里小作者很成功地运用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表现手法,这比直接赞美雪花的效果要好得多多,因为文章所给人的阅读感受是陌生的、清新的、美妙的、生动的、颇具童趣的。我们说一篇作文优秀,一般就是从它的阅读感受来评判的,而这篇文章的优秀的阅读感受,就来自创新了的片断组合法。
了解了片断组合法的利与弊,我们就可以规避“弊”而开发“利”,并为我所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