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记事的作文,很多中小学生的基础打得比较扎实,大家已经较为熟练地掌握了一些写人的技巧。如:基本掌握了选择几件典型事例(一般是三至四件事),从多个角度表现人物的技法;在叙事过程中,能够尽可能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情感和丰富的信息内容,让人物形象在故事中渐渐显示出个性;能够在叙事的过程中,使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叙述,还可以使用描写来使人物形象更加具体、更加鲜明;还可以使用议论、抒情直接对人物加以评论等。这些都有助于人物形象在叙事中渐渐变得丰满而鲜活。
可以说,用多件事来塑造人物形象,这样的方法自有它的优势,即使是作文水平很好的同学,也仍然经常使用着这种构思布局方法。然而,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在叙事的基础上,我们能够让人物形象不只是丰满和鲜活,而且能够让人物形象得到一定程度的升华。怎样达到这个目标呢?那就是
——赋予人物形象以另一种美好的事物,来提升人物的形象。
实践告诉我们:在作文中,添加一些灵动的、美好的事物,便能够有效地改变原素材的面貌,有效地提升作文的整体表达效果。让我们来看下面这篇写人的作文。
我是淮河的女儿 萨拉公主
从小,我就生长在美丽而又宁静的淮河边。清澈见底的河水,倒映着岸边的垂柳林带,这儿也是鸟儿的乐园。每当夕阳西下,那远处连绵起伏的青山,将村庄那袅袅的炊烟,将那从田间归家走来的人们,汇聚成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淮河岸边风光美,所以,我的童年是父亲牵着我的手,有时把我扛在背上,在淮河边听着故事度过的。
小时候,我最爱做梦,做关于那淮河的梦。父亲告诉我,在我牙牙学语时,便常常钻出他那温暖的臂弯,蹒跚着那条被我与他踏过无数遍的熟悉的河滩小道,寻找贝壳,或捧运沙子。可我无论走多远,但从来都走不出父亲的视线。当我与沙子玩累了,与野鸭疯够了,父亲就会大步地走来,轻轻抱住我,和我一起玩耍。那时,父女俩的欢乐笑声便会洒满淮河的波纹里……
在淮河边,日子是平淡的。每日清晨,天蒙蒙亮,父亲一声吆喝,把熟睡的太阳唤醒,自己便会拿着渔网走向淮河。望着他的背影,我觉得父亲走出了一幅希望的风景。到了黄昏,父亲的渔网里总会有活蹦乱跳的鱼儿,溅出了星星,惊起了月亮。父亲踏着夜色小径哼着歌儿走回家中。一天的劳作本应是疲惫的,但父亲却没有一点儿倦意,总要抱起我,亲一亲,让我坐到怀里,逗我乐上一阵子。
渐渐地,我长大了,转眼间就上到了小学。父亲用厚重的爱,陪着我走进了少小年华。看着我的成长,父亲的笑容里多了一份欣慰,也多了一份自豪。
淮河的希望是最容易满足的,就像我纯朴的父亲。去年冬天,气温下降得很低,北风也嗖嗖地像刀子,父亲怕冻了我,跑到学校给我送羽绒服,他瑟瑟发抖地站在每块瓷砖都洋溢着现代化气息的学校门口,我当着那些浑身都洋溢着现代化气息的同学理直气壮地宣告:这是我的父亲!此时,父亲那显现皱纹的脸上立即绽开了骄傲的花儿。他亲自为我穿上了衣服,在同学们羡慕的注视下,父亲挺着胸脯走去……
我从淮河边来,是河水赋予了我一颗美好的心灵,是河水给我支起一个生命,造就一种性格。
读父亲,犹如读一条长河,绵长而悠远,永远读不厌,而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是淮河的女儿!
根据文章标题的提示,仅看这篇作文的前边部分,让人真以为是在写淮河呢,往下读,渐渐发觉这个“淮河”指的是父亲,父亲的人生,父亲的爱,像水一样淳朴,像水一样绵长,也像水一样辽远而沉默。这种写人的方式比单纯的用几件事表现一个人的方式显然要技高一筹,阅读时也感到它更具有艺术性一些,更有灵气一些。“淮河”这个词语,有效地将“父亲”的形象提升到了一个具有诗情画意的新境界。
赋予人物形象以另一种美好的事物,并借此来提升人物的形象,这样的谋篇布局在中小学优秀作文中已经越来越多的被使用。
这种谋篇布局法使用起来并不麻烦,只需要在叙事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与人物有关联的意象(如此文的“淮河”)就行了。我们拿《我是淮河的女儿》)来做个分析:
在这篇作文里,除了倒数第4段,其他段落的叙事,总是同时兼顾“淮河”和“父亲”,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因为“淮河”是“父亲”生活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只要在讲述“父亲”故事的时候,多注意到环境的参与就行了。除此之外,本文还用了其他方式将“淮河”和“父亲”联系起来,如拟人、比喻的运用,在第4段中有“天蒙蒙亮,父亲一声吆喝,把熟睡的太阳唤醒,自己便会拿着渔网走向淮河”,“父亲的渔网里总会有活蹦乱跳的鱼儿,溅出了星星,惊起了月亮”,第6段中有“淮河的希望是最容易满足的,就像我纯朴的父亲”。在谋篇布局上,小作者有意安排的“淮河”与“父亲”之间这些繁多而明显的联系,更让作文最后的“读父亲,犹如读一条长河,绵长而悠远,永远读不厌,而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是淮河的女儿”一句,显得格外铿锵有力,深沉感人。
这篇作文将“淮河”和“父亲”联系起来的语句比较多,这与文中讲述的事情多有关。如果只单单地讲述一件事,可能将“淮河”与“父亲”明确显示出来的语句就不多了。实际上,更多此类作文,只是把事物与人物形象的联系含而不露地隐藏在故事中,当你读完作文回头想想时才能发觉这种联系的存在——这是前一种写法的变式。它要求:只要有充分的叙事,在适当的地方用简练的语句明确点出事物和人物形象的联系,这样做,同样可以产生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看例文:
母亲与树 冲锋妈咪
母亲喜欢种树,每年的开春都要买上两棵小树,喊上我和弟弟去挖坑。
小时候住平房,有个七、八平方的院子。院子里除了一条半米宽的水泥路外,其他的都是土地。这片土地很是丰富:南侧有两株月季,两棵虞美人,一到夏季,花朵便绽放开来,红得艳丽,粉得娇嫩。靠近西墙的有蔷薇,墙角处有紫茉莉(地雷花),五六月份满墙的蔷薇花在清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甚是喜人;还有那下面的紫茉莉,三角形的黄白小花在夕阳的照射下更是交相辉映,一朵朵生得楚楚可人。
北侧屋檐下有棵一人多高的无花果树和一小棵石榴树。那无花果很是泼辣,五月份便枝叶茂密,犹如一片片镶了花边的荷叶,到了瓜熟蒂落时,满枝杈上都顶着一个个紫黑色的果实,无论是自家人还是邻居,都被它丰腴的果实所吸引,便会信手摘下,迫不及待地放进嘴里,独特的甜味儿叫人直砸吧嘴。石榴树六月时花开,一朵朵娇艳欲滴的六瓣花,就像婴儿的脸般圆润。东侧墙根下有棵两米多高的梨树,五一前后便会花开满树,洁净清爽的白色花朵在众鲜艳的花朵中甚是突出,让人总想仰望片刻。
清晨,蜜蜂、蝴蝶便争先恐后地飞来采花采蜜,鸟儿站在枝杈上唧唧喳喳地鸣叫着,霎时间满园子的鸟语花香。这满院子的春意绿色,让邻居们着实羡慕:“既可以观赏又可以闻香,还能看着小雀们抢食逗唱,任谁呆在院子里都不愿再出去了!”母亲也总是听在耳朵里,喜在心坎上。是啊,这些芳香艳丽可都是母亲用心血和汗水一棵棵亲手培土、除草、浇灌出来的成果啊。
母亲喜欢种树,甭管是自己买的还是邻居们舍的,母亲都当做宝贝。如今,住在楼房里,没有了往日的小院子,再无法种树了。每到春天,母亲总念叨着“以前院子里的梨树,这时候都该发芽了!”
直到有一天,母亲满心欢喜地告诉我:“我找到一块地,今年我可得买上两棵树种上!”原来在我家楼后,以前是用来开关供热阀门的空地,去年改造了管线端口,便放弃此地不用了,闲置了一片四、五平方的土地。这不,周末中午,就听见楼后母亲扯着嗓门喊我。原来母亲买了一棵花椒树和香椿树,正吆喝着我下去帮忙挖坑种树呢。于是,我和母亲挖坑-扶树-填土-夯实-浇水,终于母亲如愿的又种了两棵树。母亲抚摸着幼小的树苗,满脸都是疼爱……
我知道,母亲植树是为了自己的一个乐趣,但是,她爱树的心地让我感动,我突然悟出:原来自己就像这些需要春的呵护的小树苗,在母亲精心地养育关爱下,长大成材了,而母亲,就是我的春天啊!
冲锋妈咪的这篇文章,实际上采用的也是赋予母亲(人物形象)以另一种美好事物(种树生成的美)来提升母亲形象的谋篇布局方法。它不同于前篇的地方是:并不有意安排很多处事物与人物之间繁多而明显的联系,仅仅在结尾处进行点明。
这篇文章的前部分,用大量篇幅写小时候老家院子里树木、果实的繁盛喜人,极力渲染母亲为小院创造出了喜气与繁华,大家都在享受着母亲的劳动成果。之后再点明——“这些芳香艳丽可都是母亲用心血和汗水一棵棵亲手培土、除草、浇灌出来的成果啊”,让我们从观赏中感受到母亲爱树、悉心培育树木的情怀是多么可贵。
文章后部分写现在,环境变了,但是母亲爱树的性格依旧,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她终于找到一方很小但可以种树的地方,并马上精心地种上了两棵树,“母亲抚摸着幼小的树苗,满脸都是疼爱”。这让我突然感动起来,感悟到“原来自己就像这些需要春的呵护的小树苗,在母亲精心地养育关爱下,长大成材了,而母亲,就是我的春天啊”。文章到此,才用一句话点明美好的事物——“树”与人物形象——“母亲”的紧密联系,发人深思,催人联想,产生了感人的效果。
这就是把美好事物与人物形象的联系含而不露地隐藏在故事中,等待读完全文再回头品位时才能发觉的谋篇布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