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与自己的契合点
——读《做最好的老师》所想到的
读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走在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的教育叙事中,其中融汇着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读的过程中,不免处处镜照自己,似乎从中也找到了与自己教学的契合之处。

为自己的班起一个名
李老师称自己的“未来班”是他教育诗篇的第一行美丽的文字。给班级取一个名字并设计标志,是为了让自己的班级变得“有意思”一些,让孩子们觉得“我们的班就是与众不同”。当然,“未来班”不仅仅是一系列外在的标志,而首先是一种内在的集体追求。
这学期,我也给自己的班级起了一个名字——“爱读书的树叶”, 我希望我们二年级的一年,会是书香充盈的一年,在各种各样的书里贪婪地汲取,忘我地畅饮。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或是我自己,都来做爱读书的树叶,相聚在一起,成为茂密的绿荫,静静地穿越成长这一旅程。同时,我还希望每一片爱读书的树叶,可以在阅读中感受尊重、友爱、善良、坚强等这些人性的美好,在阅读中去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体会生命的价值。读书,是为了完善孩子们的人格。
或者也可以说,为自己的班起一个名,就是使自己的班级拥有了一个共同的愿景。“如果你走路不知道要去哪里,你就很可能无法到达那里。”这句话中的“那里”,应该就是我们共同的愿景,我们的教室,我们的孩子们,应该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拥有属于我们共同的“伟大的事物”,可以使孩子们在岁月中相互编织,并沉淀出属于自己的故事。

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李老师的班级管理提倡以学生为主题,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具备一种责任感,是学生拥有自治能力。其中他提出的“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意味着:让集体舆论影响、促进后进学生的转化。这既是指教会每一个学生的自我教育,也包括让集体中的一部分学生影响、感化、促进另一部分学生的转化。
我班在一年级的时候除了小组长外,没有任命任何班干部,很多时候是让孩子们自觉,有任务的完成任务,没任务的就安静地在自己的位子上做自己喜欢的事,无论课上课下都是如此。孩子虽然小,可是也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即使饭间我来校晚,班上多数都很安静,写作业的写作业,没作业的看书或是画画。
只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毕竟要通过实践来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自己应该有怎样的行为准则,自己心目中的榜样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到了二年级,开始和大家一起商量着制定班规,采用“干部轮流制”的做法,班上的每个同学轮流着做一天值日干部,即使你平日表现的很差,或是你从来不会在班上大声说话。在自己做值日班长的这天,班上所有的事情都归你负责,纪律、学习、卫生、课间、校外……放学后,全班同学对这天的值日班长评分。在轮流的十几个孩子中,有一个孩子纪律很差,作业也经常完不成,在他值日的当天就迟到,到了学校又不敢走上讲台,说自己不会做值日,我让另一个孩子协助他,和他一起完成了这天的值日,最后孩子们竟也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说他值日这天上课没有和其他同学说话,写作业也抓紧了时间,下午来校很早,早早完成了任务,看见哪些同学没认真学习,便走到他跟前,小声地要他改正……正是这样,孩子们从中慢慢懂得我们需要拥有一个良好的集体,在其中逐步完善自我,改善自我,从而积极快乐的生活。

用高尚的作品鼓舞人
李老师坚持给学生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从中感受到了文学对学生的心灵的感染作用,远远超过各种说教。于是,有计划地长期为学生读文学作品,便成了他班主任工作的一个常规方法。
我也有这样的体会,这种感觉首先是从本学期的晨诵开始的。晨诵其主要宗旨是要通过晨诵,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让孩子的灵魂、精神因诗歌而获得充分的舒展。因为本学期我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愿景,我晨诵选诗的时候在脑子里形成了一个大致的框架,第一单元以“爱读书的树叶”为主题:选择了《爱读书的树叶》、《可爱的女孩》、《我们想要的男孩》、《一株紫丁香》等儿童诗,目的是想在刚开学的第一学期对孩子进行行为养成教育。
读着《可爱的女孩》,我们的女孩子们四处飞翔,四处寻找,要找到心目中的天籁,她们要做艾米莉.布尔松笔下这可爱的女孩。这些诗句在孩子们每天一遍又一遍地朗读中,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她们心中循着这样的目标,一日一日地向着美好行进。当《我们想要的男孩》一遍又一遍在教室响起的时候,男孩子们也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他们也争着要做大家想要的男孩。除此之外,午读时候,或是课堂上随机的绘本故事,益智故事,民间故事等,也为孩子的心灵点燃了明亮的火焰。
我们应该相信,在每个孩子的身体里面,藏着一个更好的自己。我们要把美丽的事物带给孩子们,让他们始终围绕在“伟大事物”的周围,最终是这些美丽的事物都变成他们的一部分,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我们读书,其实就是读自己。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所以,我往往用别人的思想来照一照自己。我觉得古人那句“以人为镜”说得实在好。”我很赞成炉中煤老师对读书的看法。合上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我也不禁自问:我是否从中读到了自己?在自己的教学中,应该怎样做最好的自己?最好的老师是否真的有一个固定的定义?……的确,以人为镜,梳理自己,镜照自己,也不为枉读了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