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生动说明——多样而灵活的说明语言
【写作导引】
有两个台湾观光团到日本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其中一位导游连声抱歉,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而另一个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诸位先生,我们现在走的这条道路,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
这个故事说明同样的内容,以不同的语言表述出来后,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这就是灵活的语言在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说明文中,虽然十分强调语言的准确严密,但同时不可忽视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只有丰富多彩、富于变化的语言才能真正吸引读者。
【高分秘笈】
说明语言的基本要求是把某种事物、现象或道理解说清楚,让人们认识了解,因此它必须要准确严密,在此基础上下,说明语言还应该是多样的、灵活的。所谓多样灵活,就是要避免说明语言的刻板,缺乏生气,努力做到生动,吸引人。在语气语调上富有亲切感,在修辞上自如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多种方法。总之,说明语言就像上面那个故事所讲到的那样,是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另外,与文艺作品不同的是,说明语言目的不在于感人,而在于使人明白清楚。
一、拟人比喻,语出自然。
在初中课本里《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这些课文语言都非常生动形象。前者作者运用比喻和描写,勾画出千姿百态的云,使读者从对云的千姿百态的描绘中得到识别天气的阴晴雨雪的知识。后者作者从国庆节晚间田野里一场演出着笔,要拟人的手法把蝈蝈美妙的乐音描绘的出神入化。再通过对蝈蝈食性的详细介绍,使一只喜食甜食的蝈蝈形象跃然纸上。
拟人、比喻显然是说明文运用最多的两种修辞方法,用的好了妙笔生花,为文章增色添彩。那么,怎样才能自如地运用这两种修辞呢?以绿色蝈蝈为例,对蝈蝈的身份,作者就大量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一会儿是“狂热的狩猎者”,一会儿又是“夜晚的艺术家”,这种富于变化的修辞,把对蝈蝈的不同视角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形容蝈蝈美妙的声音时,又大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蝈蝈的声音比作是“滑轮的响声”,“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等等。这些比喻用最敏锐的感觉去把握蝈蝈的乐音,力求给读者一个准确的声音形象。
说明文作者的这些努力都让我们看到用什么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细致观察,用心去描写。通过细致观察后,自然的描写就是最好的描写。
二、精练传神,一字立骨。
要想写出好的语言,首先就要学会欣赏,好的语言不在多,而在于传神,关键处也许只是一个字,便能改变行文的色彩。《津津有味嚼“薄膜”》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由于食用薄膜的原料是淀粉、蛋白质等有机物质,所以作为包装材料的食用薄膜纵然变成废弃物,也会被水、土壤中的微生物迅速“吃”掉,这样就不会使土壤恶化。即使焚烧这种废弃物,也不会产生有毒气体污染环境。从这个意义讲,食用薄膜给环境保护带来了福音。”这一句中的“吃”不同于一般文章中的吃,其意思是“消解、分解”,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食用薄膜易分解、环保的特点。这个“吃”字就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说明文的丰富多样的语言来源于生活,平时要注意多积累,有了大量的生活语言的积累,写作说明文就会得心应手了。
三、生动平实,相得益彰。
当然也不是每篇说明文都需要那么生动的语言,说明文也可以用平实的语言,如《月亮上的足迹》这一课,其语言主要就是介绍登月整个过程的时间、事件,显得平淡无奇,但每一个数据都准确地传递给我们这次航行的信息,这是符合此文实际需要的语言。
现实生活中的说明语言也是灵活多样的。比如中央电视台“科技博览”的解说词侧重于平实说明,而“人与自然”的解说词则侧重于生动形象。这些语言现象需要同学们注意观察、体会。
生动平实结合起来,相得益彰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就是这样一篇好文章。它的第一个特点是准确贴切。“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是第一部分关键的一句话,说明苏州园林的重要价值。“标本”一词的本意是指经过整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供观摩、研究之用。作者借用这个词准确贴切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具有可供观摩、研究、取法的价值。倘若将“标本”一词换成“楷模”“样板”之类的词语,尽管意思相近,但其准确贴切的程度都显得相形见拙。第二个特点是周密达意。“……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句话看似简单,却体现出苏州园林设计者们独具匠心的构思,这句总结可谓周密达意。第三个特点是简练精粹。文中成语的运用,诸如“因地制宜”、“自出心裁”、“珠光宝气”、“别具匠心”等,以及诗句的引用,诸如“如在画图中”、“鱼戏莲叶间”等都极简炼精粹,别具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