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一年级作文 >

顺着生命的方向生长作文

2017-09-19 
顺着生命的方向生长——解读程乃珊《吾家有女处长成》母亲对于孩子的爱,似乎总是充满着矛盾。很大程度上,孩子就
 

顺着生命的方向生长

——解读程乃珊《吾家有女处长成》

母亲对于孩子的爱,似乎总是充满着矛盾。

很大程度上,孩子就像另一个自己,自己曾经受到的教育方式,自己认为好的,都希望孩子也一样。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着作为母亲与生俱来的某种担心,担心孩子的人生道路会偏离心中所期许的航向,多了些唠叨与挂念。同时,自己曾经拥有的某些遗憾,就更期望孩子可以弥补,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也期望可以在孩子身上实现。

很真实的,程乃珊女士也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她的童年是在香港渡过的,家里从小对她的教育是“不可岔开脚坐,学钢琴,学英文,欣赏世界名曲”,在她儿时的眼中,“富裕、舒适和礼貌温馨”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代名词。也许是因为受习惯或传统的影响太大,所以她会觉得女儿“既非才华出众,也不属天生丽质,甚至连大学都没上”;会觉得女儿小时候不读《安徒生童话》,拒绝上钢琴课,不按要求写作文,不懂得包涵,不看母亲写的《女儿经》,并且还有不同的看法等等,认为女儿不符合中国传统淑女的形象,所以也就不值得写。

而孩子呢,他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对世界的看法,对自己人生,自然会有自己的认知与理解。他们心中有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有自己渴望的远方。你认为好的,在他的心里并不一定好,你看不上眼的,在他的心里也可能是宝贝。

文中程乃珊女士用大量的篇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有着强烈的人格独立意识,敢于保持个性和表现真实的自我的孩子,她懂得信心就是力量,时间就是人生最宝贵的资源的道理。为了适应时代需要主动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决不委屈自己媚世随俗:她性格开朗,敢想敢说,有时表现出倔强和叛逆的心理……

但是这种矛盾又怎么统一?母亲是爱孩子的,孩子也是依恋母亲的。血浓于水,母子之间的心有灵犀是与生俱存的。这需要我们不停地反思与审视。反思自己的做法,审视生长带给孩子的变化。在我们的反思与审视中,我们逐渐发现了之前彼此的矛盾之处,原来本就是一种统一。因为这个时候,我们彼此懂得了生命是什么。生命,是无法定制和预先设计的,只要生命是健康又向上的,就是美的。为何要象做盆景般来设计你子女的形象呢?文章所要表达的这个主旨也是程乃珊女士在反思与审视中逐渐体味到的。

在回港的三四年,和孩子拉开了身体的距离的时候,他们的心反而走进了。因为母亲学会了理性看待自己的孩子,她发现其实自己平日里所期待的,所希望的,孩子并非全盘否认,只是自己的这种定制,引起了孩子的本能的抵触。比如她发表了文章,对唱英文歌曲的极富魅力的老先生有独到的欣赏,写的信十分感人,而且还能在琴键上奏出很好的曲子,自己去找“亦师亦友的钢琴老师”,读她喜欢的书,对许多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知识面十分开阔等等。而这些不也正是自己所期盼的么?当母亲和孩子成为了朋友时,也就意味着你们不在是依附的关系,而是互相平等的。这个时候,孩子也会觉得,母亲真的是通情达理的,是爱自己的,是温柔呵护自己的臂弯。

母亲在不断地反思与审视中,逐渐懂得了生命不能定制和预先设计,生命的成长需要放手,给孩子以生长的自由。但是,作为孩子呢?是否也要学会反思与审视?生命真的不能定制和预先设计吗?究竟什么又是定制与预先设计?

首先,定制和预先设计是一种约束。人的本性是不愿受约束的,尤其是孩子。如果我们的生命是无法定制和预先设计的,还要受教育干什么,“教育”不就是一种“定制和预先设计”吗?其次,什么样的生命是“健康又向上的”,有统一的标准吗?孩子的标准和大人的标准一样吗?“定制和预先设计”的目的难道不是为了让生命健康向上吗?作者对女儿的设计难道不是美好的吗?……作为一个学生,你读到这篇文字的时候,也应该像文中的母亲那样不停地反思与追问,直至弄明白空白之处隐藏的爱来。

生命是可以定制和预先设计的。无规矩不成方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些名言可以为证。定制和预先设计不一定都成功,但其普遍性岂能因个把特例抹杀?我们承认定制和预先设计要尊重和符合孩子的兴趣,但兴趣并非都是天生的,而是可以培养的。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一年培养出七百名达到莫扎特同龄水平的小提琴神童;中国南京的一名普通技术员周弘无意中读了他的书,借用他的办法把聋哑女儿培养成一名与常人无异的大学生,成了“赏识教育”专家;现服役于美国MBA、备受国人瞩目的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的父母说,他们在考虑生孩子时,就决定培养一名篮球运动员……也就是说,在我们拥有自己个性的同时,母亲的心我们是要懂得的,成长道路上除了自由,更是需要规则的。

母与子的文章,怎样攫住我们的心?有哪些文字能表述这种世上最微妙的情感?没有缘由的,读这篇文章,一定会想起《目送》中早已嵌入内心的段落——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是的,就是这样一个个看似平常琐碎的镜头与片段,或温馨、或忧伤、或平静、或和谐、或矛盾的排列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读到的是什么?是某些不被你所理解的做法背后的真诚的爱你的心。同样,在文中,我们也可以找到很多相关的叙述。当女儿不听话时,做母亲的怀着的是深深的遗憾,而当女儿取得一丁点成就之时,做母亲的却高兴异常,抑制不住心中的兴奋。

女儿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将其中的经历写成文章,材料难免车载斗量。本文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写出了自己对女儿成长的惊奇:当初在作者的心中,女儿可是十分普通的,有时可能还有点顽皮:给她的书她不读,给她钢琴她不练,教她人生的道理她还振振有词。但在女儿的文章发表后,作母亲的才发现,女儿是可爱的,远比想象的要好。当母亲以平等的心理与女儿对话时,却发现女儿原来已经长大了。而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不知不觉的变化之中。

同时,冷静的反思与审视,带给读者的是多方位的思考。

女儿的生活,平淡又忙碌:每天8时半去一外资机构上班,晚上还在夜大“充电”,还要写文章弹琴说笑聊天吃东西。她最不肯委屈自己的口福,时常发感慨:“人要有两张嘴就好了!”最近,向她约稿的报刊也有一些,她似乎更忙了。她还未受到生活的污染,她不会永远是这样,但这不是我能左右的。

生命,是无法定制和预先设计的,只要生命是健康又向上的,就是美的;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何要像做盆景般来设计你子女的形象呢?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同理,让孩子顺着自己生命的方向生长,或许也是给我们每一个母亲的提示。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