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支持她读大学,其实是爱她的表现。”他说,自己是从农村出来的,只想脚踏实地地生活,也希望女儿能平平淡淡地生活,自食其力,可是如果女儿大学毕业后没找到工作,她肯定也会觉得很痛苦郁闷,他不想让女儿“绕了一大圈后又回到原点。”他表示,自己已将女儿抚养到18岁,既然玲玲一定要坚持,那么她就要接受“断奶”,不要再依靠父母,而是自食其力,“借钱给她读大学,我也不会考虑”。
这是一位成都的父亲,反对自己的女儿上大学时候说出的心声。我想说的是:如果这位父亲不是在故意炒作的话,那就是他的脑子进水了。
网上进行了调查,结果很出人意料:
在今年的高考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弃考,记者采访一位学校的教导主任,人家说得也很客观:“他们看到一个木匠一个月就能够挣到5000或6000,一个大学毕业生才挣2000多,你说上学有什么用?”
这话说得,乍一听非常有道理,但是仔细想想,似乎不是那么回事呀。我想起来上高中时候看到的一个小笑话:一个人到处宣称自己战胜了两个世界冠军,大家都很惊奇赞叹,有人想取经,问他有何诀窍?人家淡淡的回答:我和游泳世界冠军比象棋,和象棋世界冠军比游泳!平庸人神一样的回答,绝对精彩!
自古以来我们国家就有考手艺吃饭这个传统,一个木匠亦或一个铁匠,如果想拿到高工资,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高超的技艺。要想练到高超的技艺,一个需要有师傅,第二个需要时间,没有个七八十来年的,别想出师。小时候看我们村子里的几个木匠,手艺高低不一样,待遇也就不一样。手艺好的,活儿多,工钱高,招待丰盛,最后挣钱自然也就多了。而手艺差的几乎没有什么人找,温饱问题都没办法保障,更别说挣几百几千了。
第二,充足的活路儿
技艺再高超,如果没有人找你干活,还是得喝西北风的。那么好的活路儿这样取得?这就是一个人的德行问题了,平时干活不偷工减料,尽量满足客户的需求,这样展示自己后再经过口口相传,足可以保证有充足的活路儿。
满足了这两个条件,还得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因为这些活儿不是干到什么时候都可以的,不会有人告诉你可以很悠闲的干活儿,是需要有时间限制的,有时候甚至需要加班加点地干,什么节假日?什么娱乐休闲?生活规律被打乱,生活质量没有保障,其他统统都是浮云!
参加工作20多年了,也算是一位有资格的老教师了,我的学生中有造飞机、导弹的,也有经商、从政的,“知识改变命运”几个大字镶嵌在学校最醒目的地方。
网上热忱的东西,结果时间的证明,都是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故意而为之,但是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确实极大的,导致了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思想观念的泛滥,甚至有人说上学花了一麻袋的钱,买了一麻袋的书,毕业后把书卖了,结果买不到一个麻袋了。
这些说法和看法其实是片面的,它实际上是指当庞大的教育成本只换来相对较低的回报时,人们对读书的现实功效的一种否定与怀疑。
其实新中国成立以来,“读书无用论”已经不止一次走进人们的视野,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河南省唐河县马振扶公社(乡),有一名中学女生叫张玉勤,她在一次外语考试中,在答卷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学ABC,照作中国人!”老师在她的答卷上批注:马振扶有个张玉勤,不学外文想成神……面对老师的批评,她思想压力很大,最后,她选择了死亡。跳水库自尽了。这事被中央文革知道后,出于政治需要,她的班主任、校长,也被抓了起来。这是文革时期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悲剧之一。高考恢复后,一大批人由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学习的热潮。
经济体制改革后,私营经济快速发展,“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的思想占据上风,导致一波下海大潮的汹涌出现,不管会不会游泳的都下去了,有的成功了,有的呛水了。
后来,大家对知识的认识上了一个台阶,祖国大地又掀起了读书学习的热潮,而当高校扩招,导致一部分学生未能及时就业,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后,“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农村地区再度出现,并逐渐蔓延到了城市。
事实上,读书不能简单地用“有用”“无用”来判断,你所采用的标准是什么?如果仅仅是为了工资,获得更高的报酬,那么当你想要进入医疗、法律和学术等稳定且高收入的行业时,高文凭依然是“敲门砖”。但读书并非只是为了赚钱,更重要的是能养成良好的习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独立的人格,这些将令你终身受益,而非眼前的短期利益
贵州大学校长郑强:就业难是伪命题。如果真的是为学生着想,创造一个氛围,希望社会包容大学生,我是非常同意的。但是我想问,是真的找不到工作吗?当然不是了,不是找不到工作,是享受的工作不好找,中国发达地区京津和长三角已经人满为患。你还在那儿扎堆,而且你还要高收入,这才是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