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饕餮盛宴”激发学生的“食欲”
——激发阅读兴趣学校应该有所作为
既然有人把书当成精神食粮,那么我就用食粮来例说。读一本好书,犹如给身体加入了丰富的养料;读一本坏书,好似喝了有毒奶粉吃了有毒鸡蛋,在不知不觉间你已经中毒了,当你有所察觉的时候,毒性已经严重地侵害了你的身体。有人爱读书,有人不爱读书,这也好比吃饭,有人不挑食,有人爱挑食。不挑食的人,能够博采各家饭菜之长,营养就全面;挑食的人,摄取的食物单一,营养不良以致影响到身体的健康。好书的营养作用勿庸置疑,我就不再赘述。“偏食挑食”的危害人人都知道,但是,如何解决孩子“偏食挑食”的问题呢?今天我从学校的角度谈一谈。
中学阶段的部分学校在办学的定位上有偏差,忽视了对读书活动的重视。升学的压力,助长了学校的功利思想。开展读书活动,既费力又费时,但是,读书所起的作用在三年的学习周期里不能立即显现,甚至不会直接在考试试卷上体现,这样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谁还去做呢?唯考是务是办学者的思想之根,考试考什么,领导就重视什么,课堂上就教什么。和考试内容无关的,一切都到一边“稍息”去。再比之于吃饭,厨师一天三顿提供的都是馍、菜、汤,虽然这是生命存活所必须的,但长此以往,不挑食的也会厌食,这比挑食造成的危害更加严重。
为学生的一生奠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营养全面,身强体壮”,学校要责无旁贷地担当起重任。
营造“大语文”的教学氛围,让“菜香”充溢学生的心田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说,生活即是语文。学校要引导教师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走向更广阔的空间。阅读不仅是最好的语文的学习,更是人文素养积淀、对世界认知力提高的必由路径。
我们学校开设有文学素养选修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每周两节阅读课,是学生自由阅读的无限空间。同时,我们在进行教学常规检查的时候,把阅读笔记作为检查内容。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也突出营造读书氛围。
置身校园,触目皆是读书的气氛,良好的读书环境,无形中影响了学生的读书兴趣。
把语文课上出灵性,“正餐”与“加餐”相辅依
语文课是最具活力的课堂,但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而让语文课堂变得“少、慢、差、费”,这样的课堂怎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关键要解决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探索的解决办法是:让语文走向生活;课外阅读辅助课内阅读。
于漪说:“引时代活水入课堂。”语文课要紧密贴近时代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等社会生活,这样,课堂才有灵性,才有活力。我校推广的活动有:“天天新闻”——一天一句新闻;课前三分钟故事——每节语文课前讲述生活的故事;每周一讲——政治科教师主讲“时政课”,这些活动让语文课远离了单调枯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课是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的主渠道,但仅仅把阅读局限于课堂,课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学生的阅读就会显得单薄,也不能满足学生大量积累的需要。我们提出“立足课堂练能力,走向生活迎中考”的课内外结合阅读途径,既能很现实地迎接中招考试,又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正餐”和“加餐”搭配,达到双赢的目标。
各种“菜系”精彩呈现,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摄取”需求
“文以载道”,“文”是形式,“道”是内容,要想让“道”入脑入心,“文”的形式也要讲究。同样,除了以书的内容吸引学生外,还要有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形式。
我校的做法是举办一年一度的读书节。
传统项目有:读书知识竞赛,作文竞赛或征文比赛。
特色项目有:“我和书的故事”广播故事会,“我成长路上的朋友”征文比赛,“我的书签”评书活动,“好书接力读”读书活动,“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读后感展评等等。
活动结束,评选出“读书标兵班”和“读书标兵”。一年一度的读书节,已经成为学生的“饕餮盛宴”。
家校同心协力,三方共赢
传统的教育观念形成了家长的惯性思维:功课就是课本,作业就是习题。所谓的书都只能称之为闲书,一般来说是不允许学生涉足的。为了让家长配合开展读书活动,我们在新生报到时,就发出了“致家长的公开信”,明确读书的意义,倡导读书写作,并把教育部在《课程标准》中推荐的必读篇目告知家长,要求其在开学前的一个多月里(6月18日——8月25日),督促学生读书写作。每逢寒暑假,学校都在通知书上发出《假期生活指南》,把读书作为学生和家长假期生活主要内容。并且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读书字数和写作字数。
近两年,我们又以“校信通”为平台,大力开展“书香寒(暑)假”的读书活动。在2008年“书香暑假”读书活动中,我校被“校信通”评为“书香学校”,吴凡同学被评为“阅读天使”,八(4)班、九(七)班被评为“书香班级”。
读书有乐,在读中求乐;写作有乐,在写中求乐。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是天生的,学校应该在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上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