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中考作文 > 中考话题作文 >

与学生共进,和家长同行作文

2017-09-14 
与学生共进“向每个人提出的要求应该是他们所能做到的。权威首先应该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如果命令你的老百姓

与学生共进

“向每个人提出的要求应该是他们所能做到的。权威首先应该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如果命令你的老百姓去投海,他们非起来革命不可。我的命令是合理的,所以有权要求别人服从。”

 ——《小王子》【法国】圣·埃克絮佩里“为大人们写的童话故事”

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认真想一想这句话,我们提出的每一个要求有没有实现的可能,是不是合理的,譬如读书这件事,如果你想让学生爱上书,就就应该有合理的要求,科学的引导,才能使读书逐渐成为学生的爱好和需要。

一、以课堂为引,让学生心向往之。

为了把一些好的书推荐给学生,我特别注意利用课堂来做引导,通过课堂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课堂书香袅袅。讲鲁迅先生的《社戏》,我们就一连提到了几部名著:在疏通 “省亲”一词时,讲了《红楼梦》,讲解大观园;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一句话时,我给他们讲到《汉书》中记载的关于汉武帝和李夫人的故事,讲了《诗经》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来帮助学生寻找那种因为没有见到,所以想象中特别美好的感觉。

《社戏》中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塑造是一个重点,江南水乡的钟灵毓秀、柔和飘逸和江南人物的,聪慧机敏相得益彰,而下一课《安塞腰鼓》则凝聚着黄土高原的厚重,雄壮和豪迈。我把这两课的特点和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中黄蓉和郭靖这两个大家熟悉的人物形象作类比,黄蓉的秀美聪慧,郭靖的木讷淳朴,黄蓉的“兰花拂穴手,指如一枝兰花娇嫩柔美,讲究 “快、准、奇、清” ,是杀人之招,却要求出手优雅,气度闲逸,。郭靖的“降龙十八掌”则刚劲威猛,讲究直来直去,气度宏大,宁折不弯。如此一讲,同学们听的来了兴致,既顺利的完成了对上一课的复习,又自然形成了对新一课的导入,更重要的是勾起了一些同学对以上作品的阅读兴致,悄悄把它们推荐给了有阅读需要的同学。

课本中选的一些名家名作,不管是讲读课还是自读课,我都选择细说,借此把名家的身世,作品,风格乃至轶事予以推广。比如说鲁迅先生的散文和小说,沈从文的湘西风情,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等,我都要安排课堂时间进行专题阅读。

《名人传》是初中必读篇目,但是,现阶段的学生阅读的兴趣还停留在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上,怎样引导他们读意蕴深刻又缺乏连贯的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呢?我抓住了学习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名人传记这一契机,再讲《音乐巨人贝多芬》这一课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引起学生兴趣,然后安排了三个课时进行课内阅读辅导,第一个课时,我领着大家一起读,重点讲解我喜欢的一些篇章,像贝多芬的第二次爱情的失败,贝多芬和歌德之间的爱恨情仇等等,下课以后,很多孩子都拿着书跑来问我:“老师你读的那些段落在哪里?”;第二堂课,我就安排学生们自己读;第三堂课,我指导学生们用统一的纸张制作读书卡片,既规定一定格式,又给同学们预留了大量的创造空间。

总之引导学生读书一定要注意事前的铺垫,给学生设疑,并由浅入深,充分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老师还要时刻注意帮助他们开辟新的阅读领域,提升阅读品味。我们不能一味排斥孩子们所喜欢的东西,相反我们需要善加利用。只有和他们一起欣赏,才能有共同语言,才会对他们产生影响。比如说学生喜欢的韩寒、郭敬明还有一些韩版小说,流行小说,我们也会借用课堂时间加以品读,并与一些名著作比,讲解其中的差距,不同,把自己的观点告诉同学们,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

二、保证环境,让学生身在其中

没有书,没有时间,学业重,家长不支持是学生阅读习惯培养中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为了让学生看书成为可能,我首先着手解决读书时间问题——向家长和学生大力推荐加拿大著名的医师、医学教育家奥斯勒的睡前十五分钟读书法;每双周的作文课是我们雷打不动的阅读时间;我还经常给同学们讲一些名人或自己在厕所里看书,在公共汽车上看书等零散时间看书的趣事,启示学生重视零散时间,积少成多。

有了时间,还要有场地,有公共图书。

刚开始的时候,我利用上届学生在上两届校讯通“书香班级”大赛中获得的奖品图书建立了班级图书角,可是很快就发现这个小小的角落远远满足不了同学们的需求,偶然的机会,我发现教室对面闲置着的一小房间,在争取了学校的支持后,把这间小屋的建设权交给了同学们,群策群力,出主意,想办法,写标语,发传单,利用广播站发动全校的同学捐书,邀请全校的同学来看书等等。这是同学们为阅读小屋设计的宣传语:书不在多,屋不在大;我们的阅读小屋欢迎您免费阅读;您给我一本,我送您全部;我们的阅读小屋期待您的支持。同学们还拿出家里的巨幅书法条幅“书剑”为小屋增添书香气氛,在书籍的摆放设计上也煞费苦心,力求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还到书店求来最新的书讯海报,贴在墙上,及时推荐新书。

现在,我们的小屋大门敞开,同学们可以随意出入,可以随意看书。手中没有书而谈阅读那是空谈,远离书籍的环境不利于阅读习惯的养成,我们需要这样一个方便的阅读环境。

三、妙用强制,让书声朗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描写我的老师“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书读到妙处,总是情不自禁的朗朗出声,阅读氛围中如果没有书声,可就少了许多的意趣。而且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趣味横生的,学习不能仅仅依靠兴趣,有时候必须采取一些强制措施。但是这种强制措施必须有选择而且巧妙。比如,我认为让孩子们背诵诗歌无论是在语言,语境,还是语感方面都有非常好的熏陶作用,但这种作用往往学生自己很难察觉,就像妈妈看自己孩子总是没什么变化一样,这种不自觉常常让学生觉得背诵枯燥乏味,纯粹是为了完任务,短时记忆,事倍而功半。为此,我把每星期的早自习时间开辟为诗歌背诵时间,并且按照课文《香菱学诗》提示,先从《唐诗三百首》王维的诗着手,循序渐进,每次只背一两首,每天把以前学的诗再复习一遍,还在周记中安排一个固定的内容——诗歌改写,请他们从每周新背的诗中找出一首,根据诗歌的意境改写成散文。这样,他们就不得不去翻阅资料了解诗歌,即使是照抄下来了,也有所了悟。每周我还从他们的作品中挑选出闪光点,搜集起来制作名言录,粘贴在教室里供大家品评,上传到校讯通班级博客圈里让更多的老师和家长们欣赏。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觉性和参与热情,诗歌背诵的效果更好了,而且我惊奇的发现很多同学在自己的作文和平常的言谈举止中竟然不由自主的化用了诗歌的意境。

课堂上,我们安排了课前一分钟演讲,我们的《阅读小屋》组委会还开辟了“阅读小屋广播站”,安排同学们利用广播读自己的或自己喜欢的文章。我们还经常召开各式各样的朗诵大赛,并把朗读的过程设置下来,制成光盘,让同学们在置身事外更客观的审视自己的得失,从而有所长进。

这些做法都大大鼓动了同学们的朗读兴趣,也让我发现了不少的人才。最近,我们还把家长也请进了我们的朗读大队。

四、创建舞台,让学生有自家之言。

美国的《朗读手册》中这样说: “你必须要将希望他们阅读的心态轻描淡写的表现出来,不能让他们感到丝毫的勉强”。 我很少要求同学们写读书笔记,因为带着任务阅读往往会大大打消阅读带来的快感。但是及读书笔记却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习惯,书评又是阅读习惯上升到一定层次的一种标志。为了鼓励同学们写读书笔记,我总是精心的收集同学们不经意间表达的一些关于读书的见解和想法,不遗余力的进行点评推广。我们的黑板报、《阅读小屋》报,教室里的特别展示栏刊载的都是学生们自己的文章,我们还在全校范围内制作专栏展示同学们的读书作品,我把同学们的经典语言和片断制成语录,上传到班级博客圈里,让更多的人认识他们,了解他们,肯定他们,从而让他们最大程度的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阅读的幸福感,刺激他们阅读、思考,写作的热情,最终形成习惯。

五、教学相长,我们共同受益。

大力推广阅读的同时,我自己也受益颇多。我常常在同学们的启发下对课堂教学,教育思想,甚至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顿然有所悟,时常有所得。

在讲《丑小鸭》一课时我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最喜欢的语言,我想一定是那些表现丑小鸭坚强等一系列发人深思的句子,可是我错了。

同学们喜欢“它是那么残破,甚至不知道应该向哪一边倒才好——因此它也就没有倒”(小茅屋);“他把自己吹的像一条鼓满了风的帆,来势汹汹的向他走来,瞪着一双大眼睛,脸涨得通红”(雄吐綬鸡);“他感到非常难为情。他把头藏到翅膀里面,不知怎么办才好”(天鹅)……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篇童话,是写给孩子们看的。这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些疑惑,为什么很多名著孩子们不喜欢看,看了也不能看懂看完。很多是那些缩略版、改写版、简写版的原因。这些版本往往言语无味,情节缺失,甚至有些是断章取义的节选,还有些刻意的做了出于功利目的的曲解,倒足了孩子们的胃口,扼杀兴趣。情节绝对不等同于文字的魅力,故事梗概也许会唤起我们的兴趣,然而只有那些精彩的文字和文学的灵魂才能真正触动我们的心灵,感动我们,改变我们,唤醒我们。

一堂课上完了,我心如泉涌,无数意犹未尽的想法,不吐不快。正是这些启迪让我爱上了写教学反思,写读书感悟。现在,每一单元我都要坚持写单元教学思路整理,记录课堂上那些一闪而逝的火花,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思索,再读更多的书以解决我心中的困惑,印证我的想法和做法。

讲丰子恺的《竹影》,同学们写的关于竹子的导语启示了我对这一课应用型作业的设计:请同学们办一张手抄报:主题:中国风;内容:临摹一幅丰子恺的漫画,摘抄一篇丰子恺的文章,搜集一些关于竹文化的资料,并写出自己办报的思路。

是的。在读书的道路上,同学们应是我的益友良师。

和家长同行

缺乏家庭教育的教育就像两只脚的鼎,是很难站的稳的。为了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正确的家庭教育获得正确的理解,我积极的与家长展开相互间的沟通。

一、利用家长会,为家长提供了解学生的平台。

作为班主任,每学期初,我都要开一次家长会,首先提供给家长本学期的整体计划安排,让家长明确学生日常作息时间,每天的学习任务,掌握学习规律,方便监督管理。其次是具体到每一个学生,提供学生的学习资料,让家长明确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及时采取措施。第三及时提供现阶段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共同点,供家长参考。

在本学期开始的家长会上,我就把学生的寒假作业收集起来,附上作业明细表,装在档案袋检查,并把优秀作业展示出来,优秀学生的照片制作成幻灯片,让家长们比较,用事实把家长从对孩子的认识误区中拉出来,帮助他们理智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孩子,及时采取措施,扬长避短,优化教育手段。

认清了事实,“教育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家长会知道怎么做,他们最熟悉自己的孩子,只是常常爱被蒙蔽了眼睛。

二、参与教学,给亲子提供一个交流共同话题的平台。

每个月我会给家长布置一项作业,开展亲子共读,目的是让家长们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这种作业不能太多,家长精力有限;这种作业也不能和课本里的太远,家长会认为不务正业,是一种负担;这种作业又应当是家长对学生的一个榜样示范作用,让孩子们看到家长的认真态度。综合这些元素,我精心挑选课文,让家长和学生共读,交流读书笔记 。七年级上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羚羊木雕》,七年级下的《爸爸的花儿落了》等都是我们亲子共读的内容。学生们要直接面对家长的审视,当然不敢掉以轻心,教学效果得到了保证。家长在读的过程中不仅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发现学生理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受到课文内容的启示会更慎重更客观的审视自己的教育方法。这些经历在很多家长和同学们心里都留下了非常宝贵地回忆,为我们工作的进行提供了便利条件。今年,我尝试把亲子阅读推进到了整部名著的高度上,《名人传》,家长和学生的读后感写在同一张手抄报左右两边,有的家长一张报纸不够写,洋洋洒洒又付了五六张稿纸,真得让人很感动,也让我觉得非常的惭愧,我该怎样回报家长的寄予的厚望呢?

三、创设情境,建立家长老师学生平等交流的平台。

第四单元的《安塞腰鼓》亲子共读活动让我有了新的体会。本来只是要求同学们给家长朗读课文,请家长写上评价。可是有十几位同学没有给家长读,这该怎么办呢?我们的作业纪录是要求家长每天都看的,应该是家长没有起到监督指导的作用,这可不能不了了之,我得帮助家长树立自己的形象,于是我要求这些同学回家后和家长互读互评,美其名曰让同学们当一回家长,让家长尝一尝被批评的滋味,让同学们看看家长承认错误的态度。第二天,这十几位同学笑呵呵的拿着课本上的签字来了,一个个脸上似笑非笑的暧昧表情让我觉得很奇怪,再看看签字,大部分学生把家长评的体无完肤。我问他们有什么想法,他们就一直笑不说话。我突然明白了,孩子们太需要这种和家长平等地位的谈话了,我们总是端着高高在上的指导教育架子,忘记了该怎样倾听孩子的意见;习惯于指点,以至于不好意思和孩子们交流互动,觉得太掉架子。渐渐家长和孩子们逐渐生疏了,没有了共同话题,甚至水火不容。如果我们能常常提供这样一些能让家长放下架子,学生更占优势的交流平台,一定能让家长认识到问题的症结,逐渐拉进亲子距离,促进家庭教育的和谐,保证教育的效果。

我充分利用了我们的班级博客圈,邀请并鼓励同学和家长写博客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生活感受。给学生争取一个说话的机会,给家长提供一个倾听的机会,给老师更多发现问题的机会。很多学生在博客里诉说自己的不敢说,说了也没人听的话,渐渐的自信开朗起来;很多家长意识到自己的疏忽,看到了学生的长进,越来越多的参与进来。

现在,家长很少给我打电话,我觉得很轻松,也很放心,因为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他们有自己的交流沟通方式,我为自己争取到了更多的钻研业务的时间。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用心,我们会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法,促进我们的教育事业科学的可持续性的发展。

2009.4.20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