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送
暑假里,学生送我一本龙应台的《目送》。这本书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背影》,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素雅的封面,洁白的纸张,优美的插图,我一看就喜欢,幻想着将来我出书也要做到这样精致唯美。这本书一直放在床头柜上。我没有囫囵吞枣地快速浏览,也没有如饥似渴地一下读几十页,而是在晚上临睡前或者清晨醒来时,翻开它静静地品读两篇。
《目送》这本书不适合在热闹的时刻看,而是要在安静的环境中慢慢品味。书里有一味味心灵鸡汤,需用心来品。不是说这本书有多难懂,有多深奥。这73篇散文只是以浅显的文字讲述作者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意境深邃,忧伤,美丽。就像《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里的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也许有人会说, 不就是目送吗,有什么好写的?是啊,确实没什么大事可写。每天都会有人在我们眼前走掉,我们每天都在目送亲人或朋友、同事离开。但仔细用心来品,用脑来思,我们真正目送的人并不多。而且,我们也被家人或朋友目送着离开、走远。
说实话,我真不想看别人的背影渐行渐远,也不想给别人背影看。但做不到,这是避免不了的事实。
小时候,母亲目送我上学。那时,母亲每天忙碌,有做不完的家务和地里的农活。即使再忙再累也不让我们姐妹几个帮忙,而是腾出时间让我们学习。由于父母对我们学习的支持,姐姐和我学习很用心,也都凭自己的学业考取学校,找到一份工作。
记得每次背着行囊走出家门,父母送我至村口,站在村口的桥头望着我渐行渐远。我回头看母亲,母亲的头发被风吹乱,衣襟被风掀起。我大声说:“娘,你回家吧!”我越走越远,回头看母亲,只看到母亲瘦小的身影越来越模糊。我知道母亲仍会揉揉干涩的眼睛,继续看着我远去的方向。那时的母亲望着我们一个个走出家门,心情是快乐的。对我们的未来充满希望,期冀她的孩子们长大都有出息,生活快乐幸福!
现在半月回家一次。每次回家也是匆匆来匆匆走。离开家时,我不忍心把背影给父母看,告诉父母不要送。但每次父母总是走至家门口,叮咛我路上小心。而每次刚走几步,习惯性地回头看:七八十多岁的父母头发已经全白了,眼睛也花了,有点驼背,走路蹒跚,身影更加瘦弱。尽管我说别送,回家歇着吧。可我知道父母仍会目送我在他们的视线中远去,消失在村口拐角处。这目送里有几多不舍,舍不得女儿走,想和女儿多说会话;这目送里有几分期待,期待下一次女儿回家,重逢。
去年,我目送二姐的离开。在二姐病重的那几天,我们守在她身边,看着她日渐消瘦,面色苍白,声音越来越弱。直到临去世前气息弱得说不出话来。停止呼吸后,我强忍泪水,帮她梳理头发,穿衣服。握着她渐渐变凉的手臂,看着灰色的面容。高声的呼叫再也得不到任何回应;撕心裂肺的痛伴随着我们。我们泪眼目送二姐在火葬场化为青烟直上,亲手把她喜欢读的书和鲜花放在骨灰盒里,埋在冰冷的石碑下……从此天上人间各不相见。失去亲人的痛,留在心底的念,伴随我生活的每一个日子。
不知不觉间,儿子长大了。每次上学,也像当年父母目送我一样的,我目送儿子的身影在阳光下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