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中考作文 > 中考话题作文 >

成都之行——都江堰、青城山作文

2017-08-31 
成都之行——都江堰、青城山在学校的组织安排下, 上周五放学后,我们全体班主任就匆匆赶赴新郑机场,开始了为期
 

 

成都之行——都江堰、青城山

在学校的组织安排下, 上周五放学后,我们全体班主任就匆匆赶赴新郑机场,开始了为期三天的成都考察学习之行。

 

因为一切提前安排有序,没有太多的等待和杂事,路上也一切顺利,十点多我们就顺利入住到了成都的宾馆。

 

周六清晨,用过早餐后,我们就集体乘车前往参观世界文化遗产、享誉世界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我对历史小说很有兴趣,之前曾系统的看过讲述战国历史的小说《大秦帝国》,对当年李冰修建都江堰有一定的了解;后来又从CCTV—科教频道的<<世界遗产中国录——都江堰、青城山>>中对都江堰的情形,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现在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却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那时,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是当时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而都江堰的修建,既有其自然因素,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

 

战国时期,群雄逐鹿,烽烟四起。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亟待统一六国。到秦昭王时,丞相司马错提出“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

 

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郡,治理岷江水患。

 

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

 

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嘴”、“宝瓶口”、“飞沙堰”三部分构成。这三大工程首尾呼应,互相配合,巧夺天工,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这就是“鱼嘴”,它将岷江一分为二,分成内江、外江,并实现其四六分水,实现无坝引水;并利用环流原理,将沙石排入外江,既治理了水患,又满足了成都平原的用水需求。)

 

 

 

 

 

都江堰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如此庞大的一座水利工程却没有修建一道水坝。修建者没有刻意地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是遵循顺应自然、师法自然的原则,利用山势、地势与水势,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实现了自动分流、自动排沙和自流灌溉的功效,实现了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

 

最值得赞叹的是,“5·12”汶川大地震无情地摧毁了都江堰市的房屋,都江堰两岸的“二王庙”、“伏龙观”也饱受地震的摧残,唯独2260多年前修建的都江堰不仅没有大碍,而且仍然像一条巨龙一样守卫在岷江之畔。

 

由此看来,我们的先人是非常智慧的,早在两千多年前懂得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即使到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都江堰也依然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生态工程。

 

匆匆吃完中午饭,我们就向青城山出发了。

 

青城山是一座著名的道教名山,它分为前山和后山两部分。后山估计比较适合登山一族追寻户外野趣;而前山则是由众多道教人物和文化累积起来的山岳名胜,相对休闲。

 

 

我们一行人,远望着山门上金光闪闪的“青城山”三个大字时,已经被四周浓郁的苍翠所拥抱,让人深切的感受到,蜀地的深秋与我们北方还真是不一样。

 

上山的路比较轻松,沿着清凉的石板山径走了大约半个小时,就坐船游经月城湖,之后十来分钟后,就坐上了上山的缆车。

 

 

 

 

 

之后途径福清宫、天师洞、朝阳洞,很快就到了我们的目的地——上清宫。

 

 

虽然对道教了解不多,无法深入读懂青城山这座道教名山的真正内涵,但是一路走来,能够暂时忘却工作压力,呼吸着清新湿润的空气,欣赏着满眼的翠绿,也是一大享受。

 

人们都说,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这个境界,与我是太高了。

 

但是,作为游客,来过,了解过,也就足矣。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