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畅想,润物无声
——诵读《弟子规》和《新闻联播》观后感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弟子规》是人们的生活规范,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
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天平发生了严重的倾斜,导致了祖先很多精华的知识传统渐行渐远,好在近几年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原本在人们眼中平平常常的《弟子规》越来越炙手可热。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时,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忆下来,牢牢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尽管他们可能还不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先牢牢记住,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成长,到了一定年龄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
本学期开始,我们在全校组织开展了诵读《弟子规》活动,要求学生每天早中晚上课之前都要诵读,刚开始学生对有些内容不理解,甚至连字都认不全,但是通过两个月的努力,学生们居然可以把弟子规编成小品,结合手语等进行演出,我感觉它对学生的帮助是潜移默化的。
我上大学学习的是机电专业,机械制造里面有一个处理技术叫“渗碳处理”,用以提高零件强度﹑冲击韧性和耐磨性﹐借以延长零件的使用寿命。具体技术就是把零件在一个密闭的容器里,用煤油燃烧产生大量的碳,通过长时间高温处理,在零件表明就渗进去一层薄薄的碳。对比可知,把一个没有经过处理的钢球安装到机器里,行驶五千公里就会磨损,进行了渗碳处理的钢球,运行里程可以达三十万公里。
学生没有必要对什么都了如指掌,很多时候不求甚解也是学习的技巧之一,关键是怎么去把握。
《新闻联播》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的电视节目,学校安排学生每天收看,也可以说站在了一个比较高的地方了。这个学期为了把这项工作做大做强,又安排每班每天一个学生写观后感,定期评选优秀观后感,并计划结集出版。运行两个月以来,几百篇充满激情的观后感,让老师们都赞叹不已。
观看《新闻联播》有了高度,写出观后感,意味着有了深度,有了高度和深度,就可以让活动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有人说,开展这样的活动,势必会占去大量的时间,会不会耽误学习?我想说的是,高效率的学习,比死学苦学要高明得多。
有人曾经做过只有一个试验:两组工人各自要卸完一火车箱的面粉,要求第一组工作十分钟,休息二十分钟,第二组工作二十分钟休息十分钟。结果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工作时间相对来说多的第二组无法完成任务,而工作时间少得多的第一组却率先完成任务。
道理其实很简单,卸下一车皮的面粉,那是对体力的一种考验,第一组在虽然是工作时间少了,但是每一次都经过了充分的休息,恢复了体力,所以说能够很好的完成任务,而第二组,工作了二十分钟,已经是消耗了大量的体能,十分钟的小憩显然不能够满足要求,循环往复,最后导致无法继续工作。
2006年,学校在全市30多所高中的排名是26-27,四年过去了,学校的排名在15-16徘徊。
这个成绩应该是说明了一些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