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和孩子一起成长 前天下午放学后,孩子舅舅把她给接走了,等我下班后去接的时候,孩子很兴奋地告诉我:“妈妈,妈妈,我已经46斤啦!”原来是父亲给女儿称了体重、量了身高,看看孩子这一段时间到底长了多少。我有点意外,孩子在自己身边,倒反而没有注意到她身体上有什么显著的变化,包括身高、体重都没有特别留意。 我是个很粗心的人,带孩子买衣服,不知道孩子穿多大号,每次都得孩子亲自去试,所以隔断时间再去买时,还是不知道她又该穿多大号了,也就不能直观地从号码的变化上感觉到她的成长。还有上次孩子咳嗽,医生开药时问孩子的体重,我想都没想,直接报了一个上次测量的体重值40斤,没想到孩子长得这么快,整整差了六斤,而我又是这么不在意和粗心,忽略了孩子的成长! 回学校和同事们说起这件事,一个同事说:“我家孩子姥姥、姥爷也这样,把孩子接过去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们孩子称体重、量身高。”呵呵,看来老人都是一样的,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爱孩子、关心孩子。但似乎老人更关注的是孩子身体的成长,因为只要孩子健健康康、能够快乐成长,他们就心满意足了!我们呢,作为孩子的父母,也许更关注地是孩子在学业方面的成长。 孩子的成长,当然不仅仅是体重和身高的增加,但也不应该只仅仅是他们又认了多少字、学了多少知识和生活技能、养成了什么样的学习习惯吧?我想,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除了他的身体素质、学习习惯、学业等等之外,是不是还应该有爱的成长、爱心的成长呢? 孩子确确实实在成长!即便是我这么粗心的人,也常在心底轻叹:女儿长大了!女儿在成长,她的爱心也在成长! 我们住在农村,麻雀很常见,所以也是小孩子们常见的玩物之一。经常有麻雀误飞进屋,却找不到出路,这时候只需关紧门窗,麻雀就唾手可得。这种情形很常见,人人不以为奇。孩子爷爷就经常会捉到这样的小麻雀,然后拿一根绳子绑上,留待女儿回来玩儿。昨天下午接女儿放学回到家,孩子爷爷就迎上来高兴地对女儿说:“看我给你抓了个什么?”我们一看,是一只小麻雀,我想女儿肯定不愿意马上就把它给放了,又不想让女儿把它给玩儿死了,就等她玩儿过一会儿后,再和她商量把麻雀给放了吧。心里这样想,但还是忍不住随口说了一句:“真可怜!”没想到女儿马上接过去说:“就是!把它放了吧!麻雀妈妈回家找不到她的孩子,肯定很伤心!”说着就把绳子解开了。我望着我眼前的这个小人儿,心想:不知不觉,女儿已经长大了! 巧得很,第二天我们刚醒来,就听见院子里的树上麻雀在叽叽喳喳地叫,女儿问我:“妈妈,你听,麻雀在叫呢!它们为什么叫啊?”我笑了,反问她:“你说呢?”女儿自信满满地说:“在感谢我呢!”我又笑了,说:“这些麻雀叫的真好听啊!”女儿接口说:“它们在说,谢谢你把我的孩子放回来!”我们一起笑了...... 今天女儿和我出去办事,上了车,女儿小声对我说:“妈妈,那个阿姨真漂亮!”看来小妞妞长大了,有自己的审美观念了。在车上刚坐了一小会儿,上来两位老人,我和女儿几乎同时站了起来,因为我们的默契,我们两个都笑了。女儿站到我的身边,因为两位老人上车时有约两秒的时间差,女儿比我晚站起来有那么一两秒,她很歉意地低声对我说:“妈妈,我是在给后面那个更老的爷爷让座儿呢!”车上的人有二十多个,除了我们两个,没有人站起来为老人让座儿;我们站起来后,车上的年轻人也没有人因为我带着孩子而给我们让座儿——或许是因为女儿已经六岁了,已经“长大”了。车在颠簸,我紧紧攥着女儿的小手,心里默默地说:“宝贝儿,你长大了,我为你骄傲!” 下了车,我对女儿说:“人的美有两种,一种是外表美,像刚才那个阿姨;一种是心灵美,我们两个给别人让座儿,我们都是心灵美的人。阿姨长得漂亮,但她没给老人们让座儿;我们两个给老人让座儿了,我们也是漂亮的人。心灵美的人才是最漂亮的!”女儿点点头...... 回想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女儿越来越懂事,越来越体谅父母和家人——为我们倒的那一杯水,对我们说的那声“谢谢”,为我们搬来的那张小凳子.......都让我感觉到女儿长大了! 我们爱孩子,但也应该让孩子学会爱,学会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甚至是对素不相识的人,也应该能奉献出我们的爱心。当遇到需要我们帮助的人和事情时,立刻行动,伸出我们的手,让孩子和我们一起,也伸出他们的小手!而要做到这一点,更需要我们做父母的引导,或者说更需要我们为孩子作出示范,成为孩子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其实,爱在细微处,爱心应该就从身边开始,从我们开始!让孩子爱自己的家人并不困难,难的是我们要用自己的言行告诉孩子也要为社会和他人献出我们自己的爱!也许我们做的微不足道,但“真正的爱心和善意是一种日积月累的行动”,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爱就像“山泉溪流”,“只要它不停地涓涓流淌,最后就可以汇成海洋!” 让爱和孩子一起成长,让爱伴着孩子一起快乐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