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一年级作文 >

[置顶]《巧虎》究竟解放了谁?作文

2017-08-21 
《巧虎》究竟解放了谁?前段时间,阅读俱乐部有位妈妈咨询了这样一个问题:男孩,3岁,看《巧虎》有一年多了,入园以

                  《巧虎》究竟解放了谁?

   前段时间,阅读俱乐部有位妈妈咨询了这样一个问题:

男孩,3岁,看《巧虎》有一年多了,入园以后发现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静态课堂不感兴趣,但对老师播放的多媒体反应较大。而且慢慢的不喜欢看绘本了,但早上起床后会随后翻床头的绘本装作看书的样子偷偷看妈妈的反应。

这位妈妈平时很注意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所以很多时候都是孩子自己看,自己玩的,等孩子有了困难需要她的帮助时她才会过去辅助孩子。时间长了,孩子自己都会玩了,自己看光盘,自己组装玩具。巧虎哥哥简直成了他最好的朋友,能让他认识很多东西,这让他特别自豪。

附:《巧虎》简介

《巧虎》是日本倍乐生株式会社和中国福利会出版的针对学前儿童的家庭学习商品,每套产品包含:使用光盘(包含动画节目、原创歌舞、古诗词吟唱)、故事书、父母用书(健康和家庭教育类知识)、配套玩具(可根据光盘提示进行组装)等。主要侧重于孩子的生活习惯培养、认知世界、数学和语言类学习、手工操作等。形象生动有趣,有立体动画短片、平面蜡笔画法短片、手偶、真人秀等多种形式,夸张而富有变化。

这位妈妈早就认识,是一位非常重视孩子综合素质培养的妈妈。经过几次接触,孩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了什么需要会很礼貌而且完整的向妈妈请求,征询意见;像倒水什么的小事都会自己完成。这种表现在不足三岁的孩子身上很突出,也使得孩子特别招人喜欢。但需要提醒的是,重视阅读是很好,但是不要把这种重量传递给孩子。不要因为孩子能主动看书而夸奖孩子,阅读本应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一种平常的再没那么平常的习惯,就像呼吸那么自然,就像吃饭那么充实。否则孩子出于本能的讨好,则会使得阅读变成一件多么无趣的事情。

当这位妈妈诉说着孩子因为看《巧虎》而逐渐不喜欢看图画书的情况,甚至是在幼儿园注意力不集中,我在惊讶的同时,也隐隐感到了问题所在。

其实在这里,有一个问题,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的度如何掌握?在生活方面,能够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既能锻炼孩子精细动作的发展,又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确实是件很好的事情。但这并不代表在所有方面,都可以任由孩子独自面对。因为《巧虎》是直接面向孩子的互动类益智产品,虽然很多家长都觉得通过这样的形式寓教于乐,孩子很爱看,也能学到东西,觉得非常好。但是它的本质仍然是经过人为设计、信息量密集和电子化的产品,所以让对信息尚无判断能力、尚未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孩子长期独自面对,这本身就有很高的风险性,因为我们不得不去思考:

1. 孩子是否会上瘾?

2. 是否伤害眼睛?

3. 对巧虎的信任和听从是否正常?

4. 是否会影响孩子对于其他媒介信息的兴趣度?

正如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的教育理念所言:儿童亲身发展出来的直接经验对儿童认识这个世界和形成生存的基本能力更有价值,间接经验不能作为六岁以下的儿童认知世界的重要渠道。对于学龄前孩子,没有什么比大自然更丰富而真实的教育环境更加适合的。接触泥土、栽种植物、蓄养小动物、搭建房子、远足、观察、劳动,……,这些直面全身甚至内心直接经验要远远比画面上告诉孩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来的真切、完整、立体、宝贵和影响深远。而人为浓缩提炼之后的电子化信息,更类似于一种单向的刺激,或许真的能让孩子知道有着这样形体的动物是蝴蝶,但是孩子不走进田野亲自去和蝴蝶戏耍,怎能感受到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生命存在?而孩子所站立着的那个当下,蝴蝶在花朵上飞舞、阳光灿烂的照耀着野草和树木,微风中传来的花香,也会永远的印刻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影像中,成为美好的一种向往。

    [置顶]《巧虎》究竟解放了谁?作文

当孩子习惯了形象夸张、对感官刺激较大的展示形式,习惯了坐在电视或者电脑前接受自动播放的高频率信息,连图画书都无法激起孩子翻阅的兴趣,那这不是上瘾又是什么?而孩子受影响的不仅仅是眼睛,还有可能是心理。

诚然,巧虎时而化身为一个大哥哥,用卡通的声音告诉小朋友要怎么样怎么样,时而就是一个小孩子,用自己的小故事来说明安全或者好习惯的重要。这种方式传递出来的规则、习惯、安全意识等等,对孩子来说十分易于接受。但是这种说教和劝诫的意味是不是太浓了?尤其是当巧虎在浴室里玩耍的时候,忽然就出来了泡泡精灵来提醒巧虎一定不要在浴室里又跑又跳否则容易滑到。很多家长可能一看到孩子听巧虎说比自己唠叨有用多了,就觉得确实很好。但是听多了“不要这样、”“要怎么怎么样”的话语,我们是该为孩子没有学会摔倒就知道了慢走而感到庆幸,还是感到隐隐的担忧呢?

       [置顶]《巧虎》究竟解放了谁?作文

自我保护、规则意识这些生活常识的获得方式有很多,直接体验和自我积累也是很重要的一种。在《美国式家庭教育》一书中,作者详细描述了美国富豪理查德•阿瑟家族是如何教自己家的小女儿学会自己为自己负责的。当这个小宝贝多次从台阶上跌倒而哇哇大哭时没人搭理她,于是,她自己爬了起来,继续唱自己的儿歌;而在最后一次摔倒后,甚至连哭都没哭,就立刻爬了起来。而老威廉通过和孙子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孩子自己思考遇到坏人怎么一步步的逃生,也很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告诉了孩子太多,而忽略了孩子自己从生活当中汲取智慧。而看似充满爱的说教和告诫,不仅会让孩子的手脚更加谨慎,也会有许多条条框框限制着孩子的内心。

           [置顶]《巧虎》究竟解放了谁?作文

或许就像是游走小步点所言,当孩子在看《巧虎》的时候,解放了谁?这种解放,是否值得?我想,确实有很多妈妈得到了解放,可以不用该教孩子什么而发愁,不用为反复的说教而不管用而生气。但是如果这些都有类似“机器保姆”一样的东西所代劳,那么育儿的价值何在?那不过是在养而已。通过学习、思考、观察孩子而了解孩子,和孩子一起去用新奇的眼睛去接触这个世界的快乐,更是无处寻觅了。

有家长问,那我们确实不知道该在什么阶段教给孩子什么,更不知道该以什么形式带给《巧虎》能带给孩子的那种快乐。我觉得这有一种投机的想法在里面,没有人能现成的告诉你该怎么怎么做,除非你自己肯花费心思和时间去寻找答案,因为那是你的孩子,那是唯有你才能陪伴走过的童年。

(感谢宝宝阅读群中游走小不点以及其他妈妈和爸爸们的宝贵意见,此篇文章在汇集大家讨论精华的基础上完成。)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