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能够改变的
魏书生,教育界耳熟能详的名字,1950年5月4日,出生于河北省交河县。1968年参加工作,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 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曾任盘锦市教育局长、党委书记职务。2008年的冬天,我曾经在上海听过他的讲座并合影留念,因为是第一次,总想把他讲的内容都汲取过来,自始至终都充满激情,到最后居然发现,不分主次的全面记录冲淡了主题,给自己工作带来的作用似乎不大。
再次有幸听到魏书生的讲座,是前天在周口职业技术学院,虽然有些内容有点重复,但是这一次给我的感觉却是大不一样的。
魏书生在谈做老师的时候,说有三重收获,仔细想想自己二十多年的从教生涯,深有同感:
第一收获人才
农民劳动收获粮食、蔬菜等,工人劳动收获钢铁、机器等。农民、工人看到社会需要粮食、机器,看到自己生产的粮食、机器服务于社会,满足人民的需要,于是产生幸福感、自豪感。
但是农民歉收一季最多挨饿一年,工人制造产品出了问题,大不了扔了一个废品。但是教师的直接劳动对象是人——从娃娃开始,经过幼儿教师、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的精心培育,就成了知识较丰富,有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才了。一旦耽误了,小处说是耽误了一家人的发展,大处说是耽误了国家的,而且是不可逆转的。
当老师最幸福、最有成就感的是培育出自己崇拜的学生,当是看到自己培养的人才在各行各业上为党为人民做着实实在在的贡献时,哪一位教师能不感觉到幸福、自豪呢?
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告诉我们,人才的培养周期不像粮食、机器的生产周期那样短,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种子,发芽长大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我们不能期待教育学生像养肉鸡一样很快就能看到效益,就像肉鸡不好吃一样,缩短成长周期的学生,也会出现问题。所以教师都不会急功近利,拥有着宽阔的胸怀,远大的目光和较为坚强的韧性,他们之所以爱自己的事业,就是因为他们爱自己的劳动收获——各类人才去实现自己的梦。
第二是收获感情
人是有感情的,特别是学生时代培养的感情尤为真挚。师生的心与心之间的呼应就像人们在群山之中得到回声一样,教师对着学生心灵的高山呼唤:“你好”学生便在心灵的深处回应:“你好”,教师如果说:“你渣子”学生心中的回应:“我渣子”。
曾经有位年轻老师,怎么都不相信当老师会有享受的时候,直到在她结婚的时候,全班所有学生一起给她发祝福短信的时候,她才真的相信这份情感。
收获成果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人是千差万别的,要做好教育工作,就得充分发挥创造性。正是这种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学识渊博,并且每时每刻都要开动脑筋,针对当时的情况和学生的差异,创造性地处理各种问题,这是无穷的素材源泉。自从2000年通过竞争上岗担任学生科科长职务,刚刚接任的时候,很多人给我说,学生科就是一个“泔水缸”,出力不讨好,但我不是这样看的。孩子在每一位家长的心目中都是优秀的,有俗语为证“刺猬说我的俺的孩子很光,黄鼠狼说俺的孩子很香,屎壳郎说俺的孩子又白又胖”,所以每一个人都是会重视自己孩子的教育,尽管上了职业中专,在很多人看来考上大学的希望似乎不大,但是也没有人会放弃孩子。
这里的孩子学习不是很好,充其量是学习这一“窍”没有很好地开,但是不代表他别的方面就很差,那么能不能从别的方面入手培养?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于是我组织成立了文学社、团校、党校,自学心理学给学生开心理辅导课,尽管很多人不以为然,阻力重重,但是我依然坚持。十几年过去了,那个时候文学社的很多学生现在从事着报刊杂志的编辑工作,十几位学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数位学生成为了保送生。
做好这些工作的同时,我没有忘记自己的主要工作——学生管理,这才是我的用武之地:和各种各样的优秀学生、问题学生打交道,也要和各种性格的家长打交道,有的家长知书达理,有的家长脾气暴躁,甚至也不乏胡搅蛮缠之类,但是不管商场老总也好,拾荒的也好,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家长,在和他们的接触中,不管再具有个性的家长,我都能够做到平等对待,这很有利于开展工作,巨大的工作量对我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我也和魏书生一样做到了“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我们的学生就是这样的成绩,必须要面对,但是我会努力把不合格的学生改变成合格的,把合格的学生改变成优秀的,把优秀的学生改变成卓越的,而我得到的财富就是十几年来积累的那500多篇文章,可想而知这里是多么广阔天地啊!
年复一年,寒暑更迭,从河岸边接一届新生上船,用满腔热情与真挚的爱,把他们送到理想的彼岸,奔向远大的前程。我相信,因为我付出了真情,所以不论过了多久,那些由XYZ组成的公式可能早就淡漠掉了,牛二律等当初再熟悉不过的定理也可能忘记,留下的师生之间那些真挚的感情,经年累月只会越积越深!
魏书生为何能够成为“大家”,自己调侃,我是边缘化的人,学校那么多本科毕业的,自己初三毕业,需要教学生,必须自己会,刻苦钻研的精神伴随着他,长年累月,厚积薄发。
见到大学时候的同学,调侃当年我的《机械制图》是班里成绩最差的,因为我们班的学生都是职业学校毕业的,他们在高中阶段学过这门课,而我学了好久还是“摸不到虾米哪头放屁”,结业考试仅仅以61分涉险过关,但是大学毕业后还偏偏教了这门课。于是边教学边钻研,自制模型二十多个,涵盖了基本的几何体,绘制挂图一百多张,一方面节约了经费,另一方面我也提高了绘图的能力。最后我可以一眼看出学生画的图纸,左右两条竖线不平行,上下相差半毫米;我辅导的学生参加高考取得满分。
电影《神鞭》有句台词很经典,“玩什么都要玩绝的”。我想这也是因为当初我学的不好,自己学好了,就知道怎么让学生学好,“教学相长”可能就是这个意思吧!魏书生的学生都是他的粉丝,因为不管怎么样都服气他,我也在努力把我的学生培养成自己的粉丝。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亦称为社交需求)、尊重、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的提高,人类对衣食住行等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对感情的需要,对人际关系和谐,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尊重、帮助、信任、谅解的需要会越来越强烈。而教师的工作恰恰最容易使人的感情得到满足。有时候老师也批评学生,当学生咬着死理、脾气执拗起来时,也会使老师生气。然而一旦风波过去,学生明白了道理、明白了老师的一片善心之后,师生之间的情谊会愈加深重。我的一个当初被批评的学生当了警察后,看到队员迟到就吼道:就你们这速度,受害人早就够呛了,当年我的老师就因为这个把我收拾得够呛!他居然把上学时受到的批评当成了感激老师的理由,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了。
魏书生在那个很多人都不看好老师的年代,满怀热情地走上了讲台,并为之奋斗一生。想想当初我也不为一个月包吃包住一千五的工资所动,偏偏眷恋着一个月149元的又穷又苦的教师工作,一干就是二十二年,在这项又穷又苦的事业中寻找着乐趣,以激励自己更踏实、更认真、更有效地做好本职工作。
上高中时候,刚刚年满十八岁,我就怀着忐忑激动的心情给学校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在大学期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牢记入党誓词,奋斗在教育战线,尽管生活清苦,仍然以为国分忧为荣,以为民吃苦为乐,情系祖国未来,以自己的辛勤劳动表达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我想,人活一生不单是为了名利地位,我教书时把一片真情捧给学生,也感觉到学生一片真情对自己,这才是人世间最美好的幸福。
有位做生意的同学问我:
“你天天在学校带着,没有呆够?”
“你天天在外面跑着,没有跑够?”这是我的回答。
“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能够改变的”是魏书生投身教育事业最常说的一句话,是立足之本。不管别人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今后的日子里我还会继续心甘情愿为教育事业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