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孩子的心灵鸡汤--阅读对教学成长的总结
“阅读”在当今社会被很多人推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扩大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深知阅读的重要性,但如何才能利用好自己手中的资源,挖掘孩子阅读的潜能呢,这是个很大的挑战。我今年刚刚接别人的班,由于前两年孩子们都没有阅读的经历,别说爱好阅读了,就是阅读过一些名著的经历都没有,我每讲到名著的知识,他们都是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作文水平也不高,此种状况如果不能改变,将影响到孩子们的中招成绩,也会影响到他们对书的阅读。于是,我开始向毕业生有限的时间要读书时间。
从课文抛砖引玉带领孩子阅读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语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和凭借,有关知识的、情感的、文化的等等内容都立体地蕴含在课文中。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要领会课文的内容,就要让学生充分阅读。
我知道让一个从未读过名著的学生能静下心来读书是多么艰难,只有引起他们的兴趣才能实施阅读的计划。“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非常重视每节语文课,特别是名著的节选,在讲课期间总是讲一些与故事关联的内容,吊起他们的胃口,每当这时也是课堂上最安静的时候,从他们的神情中我看到孩子们急需了解下面的情节,我故意停止并设计一些悬念勾起他们的兴趣。很多孩子都嚷嚷讲完,我就给他们推荐这部名著,请学生第二天来讲。在讲《蒲柳人家》这课时(这是小说的前两节),我就选下面讲一段:望日莲十九岁,奶名可怜儿,是何家东隔壁杜家的童养媳。十二年前,在摆渡口开小店的花鞋杜四,从一个逃荒的饥民手里买下来,领回家,给他那个当时已经十七岁的傻儿子当童养媳······剩下的内容我是让学生借阅这部小说自己读,等几天我想同学们谈论故事情节,探讨人物性格,好几位同学都说的不错。
在讲戏剧《威尼斯商人》,我让同学们分角色朗读,探讨人物性格,并根据人物性格进行话剧表演,他们精彩的表演让人称赞不绝,这就激起了他们对戏剧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我有找了莎士比亚的《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剧本挑一些情节读给他们听,他们兴趣大增,有好多孩子放学后就急忙到书店借了这两部书看了起来。另外,我还由一个作家向同时期的其他作家延伸;由一篇文章向同类型、同题材的作品延伸……这样,学生既能对一部作品、某个作家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又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文学修养,更主要的是学生获得了丰富的语言积累。
借课前三分钟延伸课外阅读
以前的课前总是乱哄哄的,这既不利于下节课的学习,也会耽误时间,于是,我给大家布置了一项任务,每天都有一名同学课前讲个故事,古今中外不限,这既锻炼了他们的胆量,也提高了能力,有效利用好了时间。于是,每天没到上课时间大家都已经规规矩矩坐在位置上,聆听精彩的故事,于是课下追逐打闹的少了,更多的是拿起书挑选故事等待闪亮登场。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我们是我定时抽学生讲,这样每个同学都有紧迫感了。这就从读的兴趣中引导学生,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为他们的写作仓库中增添一点“米”。
板报一角展现名著风采
板报每周一换,出什么内容呢,几位班委会达成共识:一些传统文化,一些表扬的学生,再留一处展示名人故事或小说的节选,这样板报刚出完,就会围观一些学生,大家互相欣赏着小说,商议着如何把没展示的小说剧情看完。我借大家的兴致,会结合名著给大家出一些问题,或者让他们挖掘主题,写出书面材料,我批阅后在班内朗读,很多孩子在这些活动大有收获,也增强了自信心。我班的罗晓娜和杨小蝶两位同学是最认真的学生,他们的读书笔记经常会成为班级的范文。
假期集中阅读,开读书会
要让学生爱上阅读,并能大量阅读,只有靠假期阅读。我根据假期的长短分阅读不同小说的任务,寒假就读长篇著作,短假就读中篇小说,我们通过校讯通约定时间和地点,分成组来谈论小说。记得上学期放寒假,我安排同学读《水浒传》《三国演义》,大约半个月过去了,我询问了大家阅读的情况,就和他们约定在桃花源交流,那天天气很冷,但还是来了不少同学,我们在一起谈李逵单纯野蛮粗鲁,谈林冲是有才干而善良的但又寡断,还谈了诸葛亮的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 ,那次读书会持续了两个多小时,虽然寒风凛冽,但收效很大,很多孩子很喜欢这样的交流方式。之后,我们又开了两次交流会,大家对名著就更热爱了,很多家长也反应孩子能安静坐在家看书了,不再跑出去傻玩了。
阅读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非家之编”(韩愈),持之以恒,必能采集到很多珍珠美玉,使自己的“资源宝库”蔚成大观。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诵读品味,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去,课外阅读的生活领域里,带领学生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 阔天地。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