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已结束,思考仍在继续……
5月24日,濮阳市2016省优质课选拔活动如期举行。作为参赛选手我亲历了整个活动,并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
回想整个赛程,磨课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开头导入环节的设计,就经历了三次“变革”。
第一次设计:风筝节引入。
师:同学们,希望小学一年一度的风筝节开幕了,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风筝)。
看到大家惊讶的表情,有什么想说的?是啊!各种各样的风筝真是太漂亮了!看到这样的盛况明明和丽丽也想参加,他们正在做风筝呢!要做这种风筝需要做一个三角形的框架,你看,他们正在围三角形呢。(课件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请你仔细观察,从图上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好,看来大家观察的很细致。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来,你来,你说)思维从疑问开始,在这一点上你们做的都很棒!
是啊,丽丽怎么围不成?任意长度的三根小棒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 你说,你说…)
好,这只是大家的猜想,究竟行不行,今天这节课我们借助小棒来围一围,好吗?
【领导和老师听后,大家给出的评价是:唯美的图片,美妙的音乐受到学生欢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离题太远,主题图没能得到充分运用,为情境而情境不可取。】
于是有了第二次设计:复习引入新课。
教师谈话:(课件出示一个三角形)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一些平面图形,这是什么图形?三角形是我们认识的老朋友了,对于它你还有哪些了解?(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师:下面那个图形是三角形?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然后引导思考:围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条线段?任意长度的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学生有不同的回答)这只是大家的猜想,究竟行不行,我们借助小棒亲自动手来(围一围)。
【大家的评价是:在谈话和判断中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为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边的关系做好准备。教师设问“任意长度的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设置思维冲突,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和积极性。但常态课可以,如果作为参赛课稍显平淡。】
最后的设计是:魔术引入新课。
老师要给大家变个魔术,想看吗?(师在黑板上用长度分别为15、13、10厘米的三根小棒首尾相连围一个三角形)
这是三根小棒,咦,现在变成了一个三角形。
这魔术怎么样?大家都笑了,太简单了是吧?
如果给你三根小棒,你能变成一个三角形吗?你来试试!(师提供26厘米,15厘米,6厘米的小棒,学生围不成)
这位同学围成了吗?你有话要说。你认为这根太长了!好,如果换上一根(换成3厘米),谁能变成一个三角形?请你来。还是不能。
为什么老师用3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这两个同学却不能围成呢?
你来说。哦,你觉得老师用的三根小棒的长度差不多,而这两位同学用的小棒长度相差很大。你说呢。你认为三根小棒的长度要符合一定的条件才能围成三角形。
看来,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到了三根小棒的长度上来了,那么这三根小棒的长度到底要符合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围成三角形,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
【由魔术引发思维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在“为办不到的事情找理由”时,已经开始了这节课的思考。】
通过导入方式的三次“变革”,带给我深深的思考,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首先是有效的,是为教学服务的,是能促进教学发展的;其次是在有效的基础上考虑怎样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怎样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导入方式的三次“变革”也凝聚了校长、主任高屋建瓴的指导以及各位同事和办公室各位同仁的鼎力相助,是他们帮助我一次次修改设计,是他们陪着我一遍遍演练,才有了我短时间内快速的成长,才有了最后的成绩。特别是上场前张校长还想着叮嘱:“韩敏,自信点儿!”让我倍感温馨。所以一节课的成功不是个人的荣誉,而是背后这个团队的力量,是大家集思广益的结果。生活在这样的大家庭中,是我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