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六年级作文 >

审时度势,明智的选择----读《三国演义》有感作文

2017-07-23 
审时度势,明智的选择我小时候就经常听到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对诸葛亮非常的敬佩。现在想起来,我大概钦佩诸葛亮

         审时度势,明智的选择

我小时候就经常听到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对诸葛亮非常的敬佩。现在想起来,我大概钦佩诸葛亮有两点:其一,诸葛亮足智多谋,是智慧的化身,如司马徽所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伏龙有安天下之才。其二,诸葛亮对国家的忠心,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来概括他的一生恰如其分。

虽对诸葛亮由衷的敬佩,可也发现他并不是完人,《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二回,写诸葛亮第六次出岐山时,蜀国太史谯周,颇懂天文,见诸葛亮又欲出师,乃奏后主曰:“臣今职掌司天台,但有祸福,不可不奏,近有群鸟数万,自南飞来,投于汗水而死,此不祥之兆,臣又观天象,见奎星躔于太白之分,盛气在北,不利伐魏,又成都人民皆闻柏树夜哭,有此数般灾异,丞相只宜谨守,不可妄动。”孔明曰:“吾受先帝托孤之重,当竭力讨贼,岂可以虚妄之灾氛,而废国家大事耶,”······。

孔明引蜀兵三十四万,分五路而进······

一个国家对外用兵,伤亡的是青壮年,用的是钱粮,蜀国连年对外用兵,诸葛亮已经率军五出岐山,可以想像一下,死了多少青壮年,用去了多少钱粮,国库能不空虚?能没有民怨吗?太史谯周所言的鸟死、树哭,是不是民众不愿意再让孔明六出祁山,而演义出来的故事?是不是代表了民众的愿望?我们常说,成大事者,必须有天时、地利、人和,而诸葛亮第六次出岐山,天时不占-----盛气在北;地利也不具备----司马懿以逸待劳;人和更差-----这时的蜀国已无大将(现在俗语:蜀国无大将,廖化为先锋),人才凋零,同时,人民已为战争所累,演绎出来,鸟死、树哭。为什么聪明一世的诸葛亮,还要一意孤行?结果是无功而返,客死他乡。难道就是为了刘备的临终嘱托-----“受先帝托孤之重”。

一个普通人,一次错误的决策,受损失的仅限于个人,而一个国家的重要领导人错误的决策,国家要大伤元气,人民也要跟着遭殃。因此,一个出色的指挥员,必须从客观情况出发,了解时势的特点,审时度势,做出正确抉择。

我想,当年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刘备死后,孔明“受先帝托孤之重”。刘禅的无能,使孔明的压力太大,工作放不开手脚,缺乏往日的洒脱,不能对客观世界做出正确判断。孔明的英年早逝,是因为在“先帝托孤之重”的压力下,难以做到审时度势,操劳过度而死,给世人留下了无穷的遗憾!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