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一年级作文 >

简单教语文 轻松享教育作文

2017-07-23 
简单教语文轻松享教育——《我和祖父的园子》研究报告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简简单单地教学语文,才
 

简单教语文  轻松享教育

    ——《我和祖父的园子》研究报告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简简单单地教学语文,才能真正轻轻松享受教育。2014年11月5号,我有幸在徐州云龙报告厅,认真聆听了赵丽、沙华中老师所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心中更加深了这种感受。

《我和祖父的园子》是苏教版第十册的文章,节选自著名作家萧红写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文章主要通过对“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全文充满浓郁的乡村气息,散发出诱人的泥土芬芳,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童年的自由与快乐。文章语句朴实到“咸菜就着窝窝头”般的简单,但是,恰恰是这口头的大白话,把儿童心中的美好向往,痛快淋漓地再现出来。使人读了,仿佛童年就在眼前,欢笑就在耳边。

听过两位老师的讲课,我深刻感受到:两位老师的教学思路清爽,教学语言夯实;他们的教学风格就如同萧红的笔风一样,简洁而凝练,朴实而风趣,智慧碰撞智慧,激情擦出火花。下面我把听课感受梳理如下,如有异见,敬请指正,以便共同提高。

一、教师求同——品读乐趣,感悟自由

虽然,本次教研的形式讲究“异构”,但是两位教师都抓住了文章的灵魂“品乐趣、悟自由”来构筑执教理念。沙华中老师紧紧围绕“萧红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这个话题,抓住 “抢”“扬”“喊”“笑”等关键词,让学生品读课文、感悟内容、分享心得。从中体会园子中的趣闻趣事,让学生感受祖父的包容与疼爱,从而也找到让萧红自由的真正的原因。让学生在读书中生成知识,学生的记忆是深刻的。

赵丽老师破题的着眼点则放在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她先从文章题目入手,让学生表达初步感知园子的印象,学生很容易地说出:这是一个美丽的园子。接着赵老师从园子中的动植物说起,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第2、13自然段,了解到园子带给 “黄瓜”“蜂子”“蝴蝶”“倭瓜”“玉米”等生物的自由,学生感受到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园子。然后,赵老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第3到12自然段,感悟人在这个自由的环境中也同样无拘无束,随心所欲,教师随机引导学生生成:这是一个快乐的园子。景与情交叉在一起,物与人融合在一起,因此,在这个专属于祖父和我的世界中,神马都是开心的、美丽的、充满童话情节的。最后,赵老师又出示萧红的介绍资料,与她童年的快乐自由产生强烈地对比,让学生感悟,这是一个充满自由的园子,这也是作者最向往的美好生活。完整的教学环节,突破了文章重难点,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两位老师努力给学生创设自由的学习环境,不拘泥于按部就班地逐层推进教学环节,而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们。课堂上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交流分享。他们将体现“自由玩闹”的段落读到哪,我们的课堂就推进到哪,不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在走,而是学生驾御着老师的课堂在行进。可以先读最后一段,也可以先读中间一段,还可以前后轮流转换着读;可以师生表演读,也可以生生表演读,一切的一切,看似混乱,却乱中有序,章法遒劲。我想,学生在快乐课堂上生成的知识是深刻的、难忘的;我想,这也是教师“本体”意识在课堂上的最好体现。

二、教师存异——读悟品文、个性教法

两位老师教学中的最大区别在于,沙华中老师抓住“感悟萧红人物的特点”这根主线,顺藤摸瓜,将自由与爱联结在一起,通过学习文章的第3到12自然段,让学生在快乐的语言文字中品味萧红对住在呼兰河城中的祖父的怀念,从而表达自己对童年快乐自由生活的向往。而赵丽老师则紧抓园子不放,通过反复朗读文章第2、13自然段有关园子的语句,品味园子的生机勃勃。二者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这个园子,一个叙事,一个写景,参照物迥然不同,而教学效果却惊人的一致,这就是殊途同归。

在品读“园子里的一切都活了”那一段,赵丽老师下足了工夫,充分地体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高年级阶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篇课文的主题是“自由”“快乐”,如何让学生体会呢?赵老师把她的整节课堂设计成了一个“自由快乐”的课堂,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这一点。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呢?赵老师创设了恰当的情境,安排了师生“读书接龙”活动环节,教师扮演祖父,学生扮演萧红,并把叙述语变成直述语,在读书过程中师生加上动作表演朗读。通过师生的个性化朗读体验,学生逐步体会到了“所有的东西都是自由的。”这样的教学环节,真可谓是:巧夺天工,浑然天成。更难能可贵的是赵丽老师随机总结出了“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并及时板书在黑板上。赵老师既教读法,又教写法,最大限度地进行了知识的传授,这样的课堂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同样是品读“园子里的一切都活了”那一段,沙华中老师并没有像赵丽那样,分析得那么透彻,那么有深度,但是他抓住重点词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第3到12自然段,让学生从中感悟、表达自己的收获,无形中达到了同等水平的自悟效果,真可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虽然沙老师没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但是课堂中的一个小练笔,却不偏不倚地替学生习作引路。表达与阅读理解应该是融为一体的,阅读课要有表达。光说不练的课堂是不行的,哪怕写一个词,写一个字,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养成了用心去思维,用笔去创作的习惯,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更严密,更全面。

三、教师探索——潜心研究、勇于创新

我们的语文课堂程序:一般是质疑——释疑——总结,但在赵丽、沙华中老师的课堂中我们却看到了不一样的地方。比如沙华中老师在学完全文后,话锋一转,将焦点落到了第一自然段,并提出了一个问题“呼兰河城那么大,为什么写住着的人就只是祖父呢?”。说老实话,一般情况下,我们学完全文了就不再进行更多地提问了,而这个问题却是不能回避,是的,在萧红的世界里,祖父是唯一能给她自由与快乐的人,所以,萧红的经历越坎坷,对祖父的怀念会越深。这个问题不是多余的,而是必须的。

再比如,赵丽老师在教学的结尾时将布置作业与拓展延伸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其实萧红并不是一个充满自由与幸福的人,大家课后可以读读她的自传《呼兰河传》,体会萧红不一样的人生。看上去,没有什么特别的,其实,从课内到课外,从快乐到惋惜,延伸的不是知识,而是历史,因此,这个环节特别与众不同,很实在。

创新并不等于轰轰烈烈,而是一种教学观念的转变,很可能是平平淡淡的。在两人的课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出,她们的课堂并不复杂,没有许多零零碎碎或者冗冗长长的问题,有的只有贯穿全文的精干主轴,那就是“萧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或者“这是怎样的园子”。课堂教学很简单,学生学起来很轻松,就会留下来更多的时间去朗读文章,去感悟文章,甚至去写写片段。删烦就简应该也必定成为语文改革的最终趋势,因为,我们太需要简单地教语文,学生太需要轻负担地学语文了。教师简简单单地教,学生轻轻松松地学,是我追求的梦想课堂,这样的课堂,教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快乐。这样的课堂,师生才能真正地做到教学相长;这样的课堂,师生才会真正地享受教育。

求同、存异、探索、创新,这就是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给予我的启示,虽然,他们的课堂还没到精致的程度,但是已经足够我学习消化的了。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妨尝试两位老师的做法:在40分钟的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时时激发学生兴趣,处处尊重学生回答,慢慢引导学生生成。我相信,只要我们老师简单教学语文,师生就一定会从中享受到教育的快乐与幸福。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