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一年级作文 >

入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作文

2017-07-22 
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他
 

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他的利息。”

学前期幼儿可塑性强,在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会对幼儿今后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下面就我多年来的数学教育经验,谈谈在大班幼儿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兴趣,养成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寓活动于情景之中。

大班幼儿的有意注意时间大概在15-20分钟左右,因此,我们将活动的难点重点总是安排在活动的前面和中间部分,将枯燥的学习活动内容同好玩的游戏、有趣的情景联系在一起,巧妙提问,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在学学玩玩中获得有益经验。

比如,我们将幼儿爱玩的一个数学游戏,变化出多种新的玩法,带领幼儿共同感受数学活动的有趣。例如幼儿所熟悉的“开火车游戏”, 可以与排序活动相结合,用两种颜色的正方形玩具或卡片连接起来,自制了几辆小火车,把它们从“山洞”里一辆一辆地开出来,利用火车车厢颜色的不同变化引导幼儿观察、猜测和补充后面车厢的颜色排列规律。整个过程中幼儿兴致勃勃,非常专注,多种多样的排序规律就这样被他们挖掘和创造出来;改变游戏规则与玩法后,“开火车游戏”又成了幼儿掌握数序、练习单双数等活动的有利途径。我将幼儿分组排列成几辆“小火车”,为每节车厢编上号:1号、2号、3号……孩子们轮流报数,蹲下模仿开火车动作。尽管难度增大,但孩子们玩得非常开心。

在这样情景化、游戏化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起大班幼儿富于挑战、敢于竞争的独立意识,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成就感也获得了满足。

2、教会幼儿如何倾听。

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举手发言,也是我对幼儿集体活动中踊跃发表自己见解、学习倾听他人的一个特殊要求。我经常用手势、眼神等鼓励幼儿举手发言,并经常提醒幼儿举手的同时不要发出其它声音,发言时声音清楚响亮,听的幼儿可以继续举手,补充发言内容。

(2)明确活动的目的。有些活动前,我会事先提醒幼儿为什么要认真听,否则带来的后果会是什么(不会玩游戏、做不出小手工等)。这样,活动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专注程度一定会有所提高。

(3)组织倾听游戏。游戏的主持人可以是我,也可以是幼儿。比如,我按顺序数十个数,请幼儿听听我数错或漏数了哪一个数,接下来我再数十个数,请幼儿听出我漏数了哪两个数;或者,我发出一个指令:“请将书本翻到第二十三页,看看从下往上数第三层楼房里住的小动物是谁?”“请将你的左手放在右肩上,右手放在左腿上。”紧张有趣的游戏刺激了幼儿的神经,也帮助幼儿比较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了数学中的小知识。

(4)开展“我最棒”竞赛活动。通过大家的观察和评价,评选出本周在数学活动中倾听最认真、发言最积极、进步最大的小朋友,大家共同祝贺并向他们学习。

二、利用多种手段,培养幼儿勤思、多问的好习惯。

1、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思考。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在数学活动中幼儿与周围人们(成人、教师、同伴)以及物质材料发生相互作用,会引起幼儿的积极思维活动,促进幼儿探索和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

在教幼儿学习6的组成时,我给幼儿使用的材料是六个旧瓶盖,引导幼儿用逐一翻过瓶盖、对正反面进行记录的方法去发现6的几种分合方法,在讨论“为什么反面向上的瓶盖增加一个,正面向上的瓶盖就减少一个?”时,引导幼儿去发现数的互补关系。多次操作之后,幼儿又自己总结出了将一个数分为两部分又快又准、不会遗漏的好方法----可以将一边的数加上一个,另一边的数减少一个。

2、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幼儿思考。

例如,提出“如何知道我们班哪一个月过生日的小朋友最多?”这个问题情境,让幼儿进行思索。当幼儿说"一个一个记录下来,再分别将每个月的人数相加"后,继续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更快地知道答案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迁移以往学过的统计方法,设计出了"记录表格"。我又问:“怎样才能知道所有的大班小朋友哪一个月过生日的人最多呢?”幼儿又想出了"分头去各班记录,回来将各个月的人数对应相加、最后得出答案"的方法。

生活中,我利用各种契机,请孩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试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布置主题墙面时,我引导幼儿:“这个花边怎么排列更好看呢?”分点心时、发彩笔时,我请幼儿想一想再发:“怎么才能发得又对又快?”点名时,我问大家:“怎样能最快地知道今天班里来了多少小朋友?”

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学习用已有的数学经验解决新的问题,感受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3、利用多种形式,培养幼儿观察能力。

敏锐的观察力是想象力、创造力的源泉,对于孩子今后的智力发展十分重要。数学活动中,我鼓励孩子用听觉、触觉或其他知觉形式去观察事物的区别;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进行观察,并且在观察过程中多提问题,有效指导孩子进行观察。

在做《识数描红》、《数学练习册》上的各种游戏题目时,我改变了以往我先讲解、再引导幼儿做的模式,把机会更多地让给了孩子们。每一道题,我先让孩子们静静地观察一分钟,发现和把握每一个图画、符号之间的内在联系,试着说一说这道题要求我们大家做什么;有些识字多的幼儿,我会请他为大家念题;稍复杂一些的题目,我也不急着去讲,而是请能力强的幼儿来为大家解释;如果有大家都不太明白的,我们再一起来寻找线索,抓住关键,寻求答案。

在“有趣的测量”活动中,幼儿用自己选择的测量工作(尺子、绳子、鞋子等)去测量相同的物体,在交流结果时却发现答案各不相同。我先请幼儿仔细观察这些测量工具,想一想:造成答案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然后请个别幼儿分别上前展示测量的过程,大家再次观察。当大家说出原因之后,我又请大家观察图中的几样物品,说一说用它们来测量同一件东西,结果会是怎样。

通过一些好玩的数学游戏,也可以有效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如“火眼金睛”,先将一些不规则排列的实物卡片随意粘贴在黑板上,请幼儿将数量为7的全部找出来,看谁又对又快;出示两幅十分类似的图画,请幼儿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4、鼓励幼儿提问,培养创造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将问题贯穿于数学活动的过程当中,会使孩子的质疑习惯得到培养,有利于发展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

活动中,我会以身示教:“咦?为什么一个蛋糕切一刀变成两块,切两刀变成四块,切三刀就会变成七块呢?”“如果再切第四刀,又会变出多少块呢?”当小朋友得出不一样的答案时,我又问:“为什么答案会不一样呢?” “谁还有别的办法呢?”“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有时,简单的一幅图画,会因为幼儿的提问而变得丰富有趣。一次,我请幼儿轮流来当小老师,看着同样的一幅图画随便向大家提问。“你知道图上一共有多少只动物吗?”“所有的青蛙加起来有多少只?““哪一只动物离我们最远?”“如果让它们进行一个赛跑比赛,谁会得第一?”“如果这些动物生活在一个大笼子里,结果会怎样?”……五花八门的问题开拓了孩子们的思维,为孩子们的想象提供了一个无限的空间。

好奇是幼儿的天性,当他们有问题时,鼓励的同时,不论对错,我都会尽可能地去帮助他们解答和寻找答案。为了养成幼儿爱提问的好习惯,我开展了“每天一个小问号”活动,让幼儿每天在生活中寻找一个小问题,可以是家里的、幼儿园生活琐事当中的,也可以是大街上、书本中的疑惑。每天我们都抽出十分钟,专门讨论和解决大家遇到的这些小问题,幼儿之间相互探讨,家长朋友有空也可以来友情参与。幼儿方方面面知识就这样积累起来,爱学好问的好习惯也这样得到了培养。

三、实施有效策略,帮助幼儿克服粗心马虎的不良习惯。

数学活动中,幼儿经常出现的一些小问题如果不及时纠正,养成了不良习惯,就会给孩子们今后的学习带来大麻烦。我试着采用一些小策略,收效明显。

在一些抠卡片、粘卡片的活动中,一次要抠一下来许多卡片,粗心的小朋友一不小心就会散落得到处都是,害得他们东找西找。我用旧纸盒剪成不同开形状的“小盘子”送给他们,帮助他们给卡片宝宝找到一个“家”,让它们有了安身之地;圆柱形的固体胶棒放不好就会滚落、丢盖,我和大家一起想出“让胶棒朋友站起来”的好办法,成功地解决了这些燃眉之急。慢慢地,遇到这样的小问题,孩子们不再慌张,能够自己想出一些小办法来解决问题了。比如:将书包当成一个“家”,给每样文具找一个合适的“房间“,这样所有的文具就摆放得井井有条了。

阳阳做数学练习的速度总是最快,虽然完全正确,却总是龙飞凤舞,潦潦草草;蛉晗的纸上总是整齐干净,可又是一个漏题、错题频频的“小马虎”。我在他们的练习本上批上了一个“哭脸”,告诉他们它为什么哭,也告诉他们老师期待着早日“哭脸”变“笑脸”。当他们有了点滴进步,我会在练习本上写道:“真棒,你又进步了!”“继续加油,就要成功了!”一次次耐心的提示和鼓励,孩子们终于学会了耐心,学会了细致。

昌昌是个性格内向、行动缓慢的孩子,数学中领悟较慢,总是左看右看,做做玩玩,到最后一个才交练习。我和他约定:尽最大努力改掉拖拉的不良习惯。每次发练习册,我总是有意第一个发给他,这样他就能比别人先做了,如果他交练习的名次超出了上一次,我都会多发给他一颗星。在我的成功激励法下,有一天他终于第一个交了练习,在数学活动中的表现也越来越活跃。

有时的作业练习,会有个别幼儿不得要领,被各种题目难为得不得了,做起来磨磨蹭蹭。在我给先做完的幼儿批改练习的时候,就会有性急的小朋友动手去“帮”他们做。我提出规则:不会的小朋友要敢于主动身老师求教;想帮助他们的小朋友可以当一名“小老师”,去辅导不会的小朋友,但决不是告诉答案。如果当“小老师”成功了,他们双方都可以额外得到一枚小贴画作为奖励。这样一来,“小老师”们纷纷拿出看家本事,想出各种办法去启发、引导小朋友。教他们如何有顺序地去观察画面;教他们怎么有规律地画小圆点,计数时才不会漏掉一个;提醒他连线时找到两个物体最近的距离去画,这样才不会让自己眼花缭乱;告诫他不可以三心二意、东张西望,以免耽误时间……这样一来,不但减轻了我的压力,还让幼儿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得到了不同的锻炼和提高,一举几得!

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会让幼儿受益终生,这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幼儿园还应与家庭紧密联系,取得教育的一致,这样才能事倍功半,取得更好的效果,为幼儿入学准备打好坚实的基础。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