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位家长找到我,打听孩子的最近情况,当时这位学生也在我们跟前,我便说:孩子最近表现较以前大有进步……
学生用一种异样的眼神看了我一下,我对他微微一笑。
家长走后,这位学生问我:“老师,我过去的很多表现你为什么不跟我爸说?”我拍一下他的肩:“因为咱俩彼此有承诺呀!”
“谢谢老师!”学生感激地说,转身默默地走向班级。
其实这位孩子在初一时我就了解他的性格---性情暴躁,但讲义气。这几天跟本班的学生或多或少地有些摩擦,这些我没有跟他父亲说。因为上学期我俩彼此有个承诺:他尽力克制自己暴躁的情绪,若偶尔有“小恙”,在没有违反校规校纪的前提下,我不告诉家长,但他自我反省,认为有必要的话自己亲自向家长说明。
也许我的这种做法没有达到与家长密切沟通,但我认为,对这类的孩子,在家长和同学前为他留点面子,给他们一些尊重,能换来更大的面子,得到他们更多的尊重。给他们一些承诺,能得到更多的自我约束,能得到更多的自我发展。
针对这类孩子,我们要充分了解他性情暴躁的有因,要做到有的放矢。
这位学生小时候父母忙于生计,没有时间照顾他,他就生活在爷爷奶奶身边,而爷爷奶奶怕委屈了自己子孙,为了博得孩子的欢心,对他是有求必应,没有考虑他的这种要求是否适当,这样就逐渐使他产生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等到他独立地面向自己生存的时候,还想以我为中心,但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他就觉得无所适从,从而导致烦躁和暴躁。听到一句不顺耳的话就会火冒三丈,唇枪舌剑加以还击,甚至拳脚相加。受到一点刺激就大发雷霆,大声怒吼斥责别人,甚至对老师和家长也常常不服气。另,家长在小学时没太注意孩子的这种心理倾向,到了初中后,认识到孩子学习的重要性,便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稍稍有过错或没有按要求去做,父母就严加训斥或“武力镇压”,这样使孩子感到压抑和不满;同时,父母的这种“武力镇压”给他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他认为武力能解决一切。
孩子性情暴躁也与我有关。我一开始接手这个班时,就觉得他是个“刺头”,没有容忍和宽恕,他稍犯错误就与他进步“艰苦卓绝的斗争”。我认为我是你的班主任,我有教育你的权利,你不服我就跟你打“持久战”,进行“针尖对麦芒”说教,直到把你说服为止。同时积极主动地向家长通告他的表现,让家长配合我的工作。可是这不但没有改变他的暴躁性格,而且产生很严重的逆反心理,认为老师有点不尽人情,芝麻大的小事就通告家长,太丢他面子了。所以他的性情更加暴躁了,他和我之间彼此身心疲惫、情感冷漠了。
后来经过反思,觉得自己的做法太激进了。对这类孩子应“攻心为上”,抓住他讲义气的性情,讲求“柔术”,避其锋芒,容忍与宽恕的同时不放松对他的要求,于是便想到承诺—让他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让他自我与家长交流,让他感受到老师的容忍与宽恕。这样,经过一学年的努力,他的性情比以前改变了许多。所以,今天我在家长面前没有提起他最近的点滴不足。
给孩子一些宽容,爱更宽广;给孩子一些承诺,爱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