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几时几分》是一年级下册认识时间中的学习内容。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很不容易被理解。在集体备课时,我们使用过该教材的几个老师,在交流着上一轮教这节课的感受: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5的乘法口诀,所以钟面刻度对应的分钟数如何让学生理解并熟记是教学的一个关键和难点。最深的印象就是当时感觉这部分教材如果放在学习完乘法口诀后才更合适。
主备人张贵玲老师说:“现在我们想一想,学生可能会用什么方法呢?”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猜测着:用5连加的方法,这应该是大多数学生理解并运用的方法,但比较麻烦;也可能用“想邻居”算结果的方法,但这只有悟性高的学生才能做到。再说让孩子怎样记住“邻居”,记住哪些邻居又成了不确定的因素。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可能每个学生的敏感数字是不一样的。。。。。。。我们知道老师不可能完全预测到学生的一切,课堂的全部,学生究竟用哪种方法更合适,只有让文本接触了学生,老师接触了课堂才能发现。
课堂上,当学生理解了一小格表示1分,一大格表示5分之后, 出示了一个钟面,钟面外部对应12个刻度有12个数,但是已经给出两个数,(刻度1和刻度3对应的分钟数),其余的要学生自己填写。请看以下教学片段:
师:刻度2表示多少分?
生:表示10分。(很多学生都抢着说)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赵凌霄:一大格是5分钟,两个大格就是10分钟。用5+5=10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刻度4呢?你怎么知道它表示几分呢?先思考一下,再与同桌交流。 一会找同学汇报 。
薛迪博:我用5+5=10,10在加5等于15,15再加5等于20。表示20分。
伍佳优:我用5+5=10,10再加10等于20。
。。。。。。
填写刻度5时, 李笑颖高举着手说:“我是这样想的,因为知道了刻度4表示20分,我用20+5=25。(看来会借助“邻居 ”解决问题了)
老师:你会用“联想”的方法想问题,很了不起,老师奖励你一颗创造星!
这时,孩子们的劲头更足了,都举着手说:“我还有不同的想法。”
刘硕 (紧接着)说:“我知道分针指6表示30分,我用30—5=25。”(受同学的启发,精彩!)
陈子涵说:“我用的是数数的方法。5,10,15,20,25。所以是25分。”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了不起的孩子!老师向你学习了!并奖励她一颗星。
魏利雯也说:“老师,我也发现了,它们是有规律的,5,10,15,20,25。和以前学的数数一样,是5个5个数的。”
“对,对,和数数一样。”很多学生附和着,他们的脸上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也许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起点。
崔昊:“我还能接着往下填呢。”
师:“你们能吗?”
生异口同声地说:“能!”
“30,35,40,45,50,55,60。”
。。。。。。。。。。。
下课后,我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了其他几位数学老师,通过课堂调查发现孩子们更喜欢用数数的方法。因为数数要比计算快得多,再说学生都有5个5个数数的基础。这是不是就是教材编排的本来意图呢? 我再一次拿起教学用书,想试图从中找到答案。
教材说明:本单元主要教学认识几时几分。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是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操作,知道1时=60分。第二层次是在5分5分数的基础上,再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
再看看书上显示填写钟面外面对应的分钟数的插图,小精灵提出的要求明明是“数一数”。
这些重要的信息, 我们以前怎么没发现呢?从我的两次教学足以说明,备课,要吃透教材,才对!备课,如果吃不透教材,不了解新教材的编排意图,往往是事倍功半,南辕北辙; 备课,如果仅靠经验备课,不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体验, 找不准学生的认知起点和新知的生长点,往往是 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
其实,备课时除了要做到备教材要吃透教材(包括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地位,作用,重难点等),备学生要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外,还要做到:备课标、备教法和教学手段,备练习设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只有自觉地、全身心地钻研教材、教法,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创造和创新新学习的方法,像“准备了一辈子”的老师那样,下真功夫备好每一节课,下大功夫深刻反思教学行为和过程,才能使备课走向优质高效,追求数学的理想课堂。
有道是“不打无准备之仗,不上备不好的课”。您说,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