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濮阳油田第一小学 侯长缨
前些年,我常常为自己班能考年级第一名而洋洋得意。那时,卷子上容易考什么,课堂上我就教什么。掌握不好的,就给学生多发一些类型题的卷子让他们做。就在这样的题海攻势下,学生的成绩一直都处在年级前茅,这成了我当时值得骄傲的资本。一直以来,做个好老师是我不断的追求。那个时候,我认为只要学生成绩上去了,自己就很优秀了。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如一股强劲的旋风,席卷了整个中国大地。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了十几年书的我突然感觉到不会上课了。在过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比较注重单纯的“传授知识”,单项的进行知识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和培养。而随着课程改革工作的深入,需要教师以多种角色出现在孩子们面前。原来教师的那一桶水,已经无法应对现在的课堂和孩子。只有让自己变成大海,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有一首歌中这样唱道:“再也不能这样活,再也不能那样过,生活就得前思后想,想好了你再做。”可是我该如何进步呢?怎样才能克服自己的懒惰呢?正当我无助的时候,两条金鞭子向我扬起来!
学校“逼迫” 网络惹“获”
新的课程改革开始后,校领导就把创建学习型学校作为办学目标,倡导教师成为学习型,研究型教师。
为了让每个老师都进步,学校规定每个星期四学生放学后就是全体教师业务学习的时间,长期坚持,雷打不动。经常请专家到校作报告,进行新课程培训,小学生心理学培训等等。各教研组每个星期都有一个固定时间深入进行校本教研活动。这些举措为老师们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让教师开阔了眼界,打开了思路。
为了提升教师的业务素养,学校还常常给老师发一些教育方面的书籍,如《小学生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会学习》、《多元智能理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等,并倡导教师看完后写读后感,在业务学习时间相互交流。每年评选好学上进教师。
学校鼓励教师订教育教学方面的杂志,并给报销一半的费用,这样的优惠政策让很多老师从中受益。
不知不觉中,我开始能揭开新课程改革的神秘面纱了,在教育教学中摸到了一些门道。
学校要求每个教师每星期要写两篇教育案例和教育札记上交教务检查。这成了校长给老师布置得一项每周必交的作业。学校这一系列的举措不容你不干。于是,在业余时间,我硬着头皮开始在学校统一发的本子上,记录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思考。一学期下来,竟然写了满满的两本。就因为这项活动,我被学校评为“首届好学上进十佳教师”,得到了最珍贵的一份奖品,一套《苏霍姆林斯基选集5卷本》。这也是我第一次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第一次了解到教育大师的不平凡。我这个人那属于给点阳光就灿烂的那种。从那时起,我写得更带劲儿了。就在这样的“逼迫”下,我共写了五六本这样的教育日记。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为此,学校给每个办公室都装上了电脑。还对教师进行了电脑知识方面的培训,从一开始的ppt制作,flash动画制作,到后来的网页制作,上网知识等等。这些培训就像及时雨,慢慢把我从一个“网盲”变成了一个“网通”。
最开始利用网络,多数是在上面查查资料,看看别人的教案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用百度搜索教育教学方面的资料,看到了教育在线论坛总版主李镇西的名字,从那时起,我便和教育在线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当时刚看过他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那是学校给每个老师都发的一本。对他的教育思想和爱心很是佩服,没想到在网上能碰到他。马上钻进来一看,嗬!好大的世界!许多的分论坛,哪里的帖子都是成千上万。天哪!这可是在别的论坛看不到的呀!人气旺,说明质量高,走进去瞧瞧!那里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育者,大家共同探讨教育的真谛,描绘教育的蓝天。文章篇篇精彩无限,时时让我流连忘返。我终于找到了一方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2003年8月10日,我注册了“快乐小荷”这个网名,成了教育在线的一员,开始了我的论坛生涯。业余时间,到教育在线看帖,回帖,写帖,成了我精神生活的简单方式。
教育在线里面有一个教育随笔专栏,那是我常去的驿站,那里有许多勤奋的老师开设自己的专栏。在网友的鼓励下,我也在“教育随笔”分论坛开垦了一块“自留地”,插上了“快乐尖尖角(小荷随笔)”的牌匾。于是从那天起,在网络上写教育日记成了我每天晚上必做的一件事情。开始容易坚持难,当新鲜劲儿过去的时候,我的热情就大不如从前了。有时懒惰常常来骚扰,让我步履维艰。这时,网友们的鼓励犹如旱地遇甘霖,“你是个勤奋的人,是个爱反思的老师。”“做你的学生真是幸福!”……看到这些鼓励语,热情的火焰一次次被点燃。
2003年12月28日,一个让我永远难忘的日子。在李镇西老师和众多网友的热情支持下,我幸运的当上了“李镇西之家”的副版主。一个普通的小学语文老师,这是何等的荣幸呀!此后,更有一份责任在心头,这也是一个逼自己到教育在线学习的机会。
在教育在线,我认识了关心教育的朱永新市长,了解了新教育实验。并和幽默风趣的李镇西老师,特级教师窦桂梅,小语才女看云,有天使性格的芷眉等网友成了好朋友。他们的鼓励给了我无穷的动力。
有耕耘就会有收获!终于,第一篇文章在杂志上发表了,又一篇文章见报了,一篇又一篇文章的发表,犹如被注入了一支兴奋剂,激动的心情不言而喻。
走出校门 取回真经
因为我在网上比较活跃,被《成长》杂志注意到。2004年暑假,我被《成长》杂志聘为特邀编辑,并到北京体验了十几天的编辑生活。同一假期,我在学校的支持下参加了由翔宇教育集团承办的“新教育实验第四届研讨会”。在那里,我还参加了教育在线版主会议,和朱永新先生、李镇西老师,众多分论坛的版主平等交谈,共话教育在线的明天。我的论文也在研讨会上获奖。这是我来到一小后,第一次走出校门学习。
2006年,我参加了教育第一线在湖南岳阳办的全国教师高级研修班。那里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有思想有理想的教育英豪。他们独特的思想,敏锐地观察,都让我为之震撼。这个研修班最大的特点是它的现场性和互动性。针对一个问题,任何人都可以站起来发言说明自己不同的看法。在那个研修班上,很多人滔滔不绝,各抒己见。而我,却做了一个沉默者。不是我不想说。教育理论的匮乏让我的视野不开阔,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去年暑假,我去山西运城参加新教育年会。终于能和我敬佩的网友面对面交流了。朱永新的教育情怀,李玉龙的高瞻远瞩,干国祥的独特视角,芷眉的文本解读……都让我回味无穷,受益匪浅。
走出去,才知道自己只是井底之蛙。和大师近距离接触,和网友聊天时,谈到读书,他们出口成章,见解独特,都是我望尘莫及的。茫茫网海,高手云集,相比之下,我深感自己只是一个小水滴。一种严重的自卑向我袭来。
我要多读书!这是我从外地回来时,一直在心里呐喊的一句话。
真实读书 真正成长
朱永新先生强调:“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他还说:“教师是一个冒险,甚至是危险的职业,伟人与罪人都可能在他的手中形成,因此教师必须如履薄冰,尽最大的努力让自己和自己的学生走向崇高。”怎样达到这样的境界呢?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
说实话,以前的我读书很少。有时捧起书来,也多是想给女儿做个样子,能不能读得进去,还要看当时的心情。怎样缩短与网友的差距呢?怎样让自己教育日记突破高原期呢?只有恶补。
于是,茶余饭后,节假期间,书籍成了我的好友,常常让我感到时间不够用。我无法统计自己这几年读了多少本书,但我敢说,这几年我读书的总量,超过了我以前十几年读书量的总和。
我所读的书主要是三大类:
1教育教学方面的。如《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教育漫话》、《透视课堂》、《多元智能》、《西方教育史》、《做最好的家长》等等。这些书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的教育理论水平,使自己能站在一定高度上看待教育教学问题。
2、儿童文学方面的。其中有几本我特别喜欢看,每本都看了三四遍,《窗边的小豆豆》、《特别女生萨哈拉》、《爱心树》、《波利安娜》等。读了这些童书,会让教师更好的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孩子的世界,从而更加理解孩子们。
3 中外名著。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能几百年流传至今仍畅销,一定有它的特有价值。汲取名著之精华,汇入自己的思考,让名著焕发新的生命力。我比较喜欢的名著有《论语》《道德经》、《菜根谭》、《简爱》、《安妮的日记》等等。
读着,读着,我渐入佳境,常常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产生新的教学灵感。我从书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从以前的做样子读书,变成现在真正的和书交上了朋友。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智者面对面交流。通过大量的阅读,荡涤了心灵,提高了素养。我们无法改变人生的长度,但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和实践改变人生的厚度。
良好心态 助我成长
成长的路上总是伴随着磕磕碰碰,没有谁的人生总是坦途。
当你和周围的人不一样时,总会迎来异样的眼光,嘲讽的话语。与其生闷气,不如把它当作人生的磨练吧,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每次听到别人的打击,我就把它当作工作的动力,回到家后,我会更努力的读书,上网,写反思,我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我没有被打倒。有个网友说得好:“当你和别人都是小草,是看不出高低的,只有让自己长成大树,别人才不能压倒你。”我知道,总有一天,那些说冷言冷语的人将会是你要感谢的人,因为从某些方面说,是他们促进了自己的成长。
常常和朋友说起自己很羡慕能在杂志报纸上发表文章的人。朋友却说:“你又不认识编辑,想发表文章门都没有。”我不信,心想:编辑不一定都是那样的人吧!不试怎么知道?
学校给班里每个学生订了一份《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我拿在手里爱不释手,喜欢这本杂志的风格,很贴切学生的生活,对家长教育孩子有指导作用。我对朋友说:“什么时候咱也能在这上面发表一篇文章该多好呀!”“什么?那可是全国性的刊物,别想!全国那么多的优秀老师,哪能轮到咱们这些小老师呀!”朋友不以为然地说。我不信,心想:不试怎么知道行不行?
我曾向经常在报刊发表文章的学校老师询问过中稿率,他说寄一百篇文章能中一篇就不错了。听了这话,我决定继续耐心写下去,始终自信总会有一篇能发表。因为前些年也有过小文章发表的历史,只因为近几年的身体状况不佳,写作的脚步一直停滞不前。就是这样抱着不信的想法,我把自己平时写的文章斗胆寄给了《少年儿童研究》编辑部,并不指望它能给我带来什么惊喜。
没想到几个月后,在2004年的第一个学期刚开学,学校要召开全体教师会。收发室的老师交给我一个厚厚的信件,一看地址是《少年儿童研究》编辑部,心里一愣,难道是退稿?或许是广告?也或许是……我不敢想了。马上打开信封,是两本第一期的杂志,用颤抖的手翻开目录,侯长缨……天哪!我的文章发表了!来不及去翻看文章,就高兴得给坐在旁边的同事公布这个好消息,他们一个劲儿地向我祝贺。
不把权威看得太高,也不把自己看得太低。拥有了自信,也就拥有了快乐。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