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目的
感知创新
二、活动时间
大约需要30分钟。
三、活动道具
废旧A4纸撕成的两厘米左右宽的纸条若干
四、活动场地
教室
五、活动程序
热身:请出六位学生,每人发一张纸条,然后让他们用最短的时间把纸条立起来(软软的纸条很难立起来,但是一般情况下马上就有学生想到办法)。
引入“创新”的概念,很多人好象是都很熟悉,因为他是现在最热门得话题了,很多地方的校训、厂训等都有这个词语。可是在很多情况下,创新似乎只是一个空泛的口号和装潢,是难以捉摸得精灵:一方面随处可见,脱口而出,另一方面却离我很远,无从下手。
把创新具体化,可操作话是很重要的,其实创新无处不在:灯泡,爱迪生发明以后,出现的五颜六色、千奇百怪的灯具,就是创新。
《庄子》寓言:宋国一户人家,有一个祖传秘方,冬天涂在手上不生冻疮,皮肤不会皲裂。这家人靠这个秘方世世代代漂泊为生,有人路过此地,听说后 ,提出用100两金子来买他们的秘方,到手后,去南方游说吴王,说吴越地处海疆,守卫国土主要靠海军。吴王觉得言之有理,便让他作了海军司令,替吴国练兵。到了冬天。吴越两国发生战争,吴国的水兵涂了他的不皲之药,不怕冷,不生冻疮,结果打败了越国。此人因之立了大功,被封了候。
结论:同样的一件东西,因为人的才智不同,用法不同,效果就会有天壤之别――差别不在东西本身,而在于用于不用,会用与不会用,这是是眼光问题——创新。
“我能够战胜两个世界冠军”,面对学生的疑惑,我说出了“秘籍”——和游泳世界冠军比象棋,和象棋世界冠军比游泳。
引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智能因素的多元”。
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七种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后来又加了一种自然智能或者博物智能。
语言智能,就是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能力,或运用于听、说、读、写中的能力。演说家、故事家、教师、作家、记者和编辑等都是语言智能强的人。例如,美国诗人艾略特在10岁时创办一份杂志《壁炉旁》,他是这本杂志的唯一撰稿人。寒假中,他在3天时间里出了8期,每1期都有诗歌、探险小说、随笔和幽默故事,其中一些至今流传。
数理逻辑智能,就是有效运用数字、逻辑推理、科学分析的能力。数学逻辑智能强的人对抽象的概念很敏感,擅长推理,思考时注意因果关系。数学家、统计学家、会计、电脑程序员、科学家、逻辑学家等都是这种智能的人。加德纳认为,皮亚杰研究的智能只是数学逻辑智能。
空间智能,是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外部空间世界的模式,并能够运用这个模式的能力。空间智能强的人对色彩、线条、形状、空间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很敏感。画家、雕刻家、司机、向导、建筑师、水手等都是这种人。
身体运动智能,是运用整个身体或者身体的一部分解决问题或者制造产品的能力。舞蹈家、运动员、演员、外科医生、手工艺大师等都是这种人,他们有很好的自身感受、触觉、特殊的身体技巧。
音乐智能,运用于歌唱、欣赏、创作乐曲的能力,有对音高、音色、旋律、节奏等的敏感性。音乐家是这种智能强项的人。
人际关系智能,是理解他人的能力,即觉察和理解他人的情绪、动机等,处理自己和他人关系的能力。包含对脸部表情、暗示的敏感性。销售商、政治家、教师、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是这种智能强的人。
内省智能,是一种深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能力,即建立准确而真实的自我模式并有效运用这一模式的能力。这种人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了解,能够自尊自律。哲学家、诗人等是这种能力强的人。
自然智能或者博物智能,是识别动物植物、对自然界加以区分的能力,是以更宽的视野(自然和文明的关系)理解自然的能力。植物学家、动物学家、环保主义者、物理学家等是这种智能强的人。
三、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
1、每个人都具备所有至少七项智能。
加德纳认为,智能主要是一种生理心理潜能。(《多元智能》第56页)作为潜能说,每个人都具备。当然,潜能还要靠环境的影响和教育来开发。
2、大多数人可以使每项智能达到很高的水准。
可能有的人认为自己天生不具有某种智能。加德纳说,如果给以适当的鼓励、培养和指导,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能力使七项智能达到很高的水平。当然,每个人在七项智能上的表现不同:有的人七项智能全能;有的某几项或者一项突出,而其他差。通常,一个社会的通才少,而专才多。
天生其人必有才。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要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还需要条件,特别是教育。加德纳说:“一个熟练的行家不等于一个杰出者。大部分人是不可能杰出的,因为他们并不想杰出,或者因为他们(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缺乏创造优秀和创新性的表现的条件。”“事实上,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成为至少一个领域的行家里手已经足够了。”(《杰出头脑》,第42页)没有条件,自己不努力,智能也不会达到高水平。
3、解决问题需要多种智能组合
把智能划分成七、八项,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只有某一项。加德纳说:“我认为智能是原始的生物潜能,从技能的角度看,这种潜能只有在那些奇特的个体上,才以单一的形式表现出来。除此而外,几乎在所有人的身上,都是数种智能组合在一起解决问题或生产各式各样的、专业的和业余的文化产品。”(《多元智能》,第10页)这告诉我们,发展多种智能是必要的。
4、每一项智能都有多种表现形式
如同样一种语言智能,有的人表现在写,有的人表现在说。
开发潜能
任何一个健康的“凡人”与一个伟大科学家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的差别只是人生的目标追求不同和潜能开发程度与方式的不同。
每个人的潜能犹如一座蕴藏无穷,价值无比的待开发的金矿,只有通过各种开发潜能的训练,只要发挥了足够的潜能,任何一个平凡的人都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
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体能、智能、情绪反应等等。然而,由于情境上的限制,人只发挥了其1/10的潜能,我们只利用了我们身心资源的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大脑质量1400克,100多亿个神经元,1000多亿个胶质细胞,能记录每秒1000个信息单位。科学家发现,人类储存在脑内的能力大得惊人,人平常只发挥了极小部分的大脑功能。要是人类能够发挥一大半的大脑功能,那么可以轻易地学会40种语言、背诵整本百科全书,拿12个博士学位。
平均每7天就有一项发明创造的艾迪生,一生共完成2000多种发明创造就是一例。艾迪生说过:“如果我们做出所有我们能做的事情,我们毫无疑问地会使我们自己大吃一惊。”
任何成功者都不是天生的,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开发了人的无穷无尽的潜能。只要你抱着积极的心态去开发你的潜能,你就会有用不完的能量,你的能力就会越用越强。对潜能的强烈信念是世界上最强的力量之一。相信“能”的人就会赢。
创新学习和工作举例:
学习要讲究方法;课本里选自鲁迅《呐喊》的六篇文章分别是《孔乙己》《故乡》《社戏》《一件小事》《药》《阿Q正传》,如何记忆?给学生一个承诺:五秒钟记忆,一辈子不忘,在学生怀疑的神情下开讲“《孔乙己》回到《故乡》看《社戏》,因为《一件小事》《药》死了《阿Q正传》!”
不拘泥於以前的传统教育
1、 桌子砍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按照以往大家的习惯,肯定是五个,但是砍的方法不一样,答案就有:1、2、3、4、5、N个。
2、鸡兔同笼:数头50,数脚140,问各为多少?
学生听到这个题后,基本上都是用传统算法,这个时候提示:所有动物都抬起来一条腿,剩下90个,再抬起来一条腿,剩下40条,这个时候所有的鸡都倒了下去,剩下的腿都是兔子的——有20只兔子。这个时候鼓励发学生继续寻找解决方法,一般情况下会有学生找出:设鸡有四只脚,或者是设兔子有两只脚等计算出各自的数量方法。
肯定同学们的成就,但是为什么我们有成就却没有成就感?为什么我们不善于发现自己的美?
小故事“老老实实的牛”:一个很大的牛栓到很小的木桩上,游客看到后问老农民:你就不怕它跑了?农民笑笑说:不怕,小时候我就把它拴在这里,那个时候它力气小,跑不了,现在长大了,它还认为跑不了,就不跑了。
分享一个段子:每次看到包里的钱不多、心情不好的时候,我都上网查查心、肝、脾、肺、肾值多少钱..........不看不知道,原来我还有好几百万不动产,心情瞬间就好了很多!
《独臂少年学柔道》“长、短”和“高、低”都是相对而言的。只要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最大的劣势可能反而会变成最大的优势。
有一个10岁的小男孩,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左臂,但是他很想学柔道。最终,小男孩拜一位日本柔道大师做了师父,开始学习柔道。他学得不错,可是,练了三个月,师父只教了他一招,小男孩有点儿弄不懂了。
他终于忍不住问老师:“我是不是应该再学学其他招?”
师父回答说:“不错,你的确只会一招,但你只需要这一招就够了。”
小男孩并不是很明白,但他很相信师父,于是就继续练了下去。
几个月后,师父第一次带小男孩去参加比赛。小男孩自己都没有想到居然轻轻松松地赢了前两轮。第三轮稍微有点儿艰难,但是对手很快变得有些急躁,连连进攻,小男孩敏捷地施展出自己的那一招,又赢了。就这样,小男孩稀里糊涂地进入了决赛。
决赛的对手比小男孩高大、强壮许多,也似乎更有经验。小男孩显得有点儿招架不住,裁判担心小男孩会受伤,就叫了暂停,并打算就此终止比赛。
然而师父不答应,坚持说:“继续下去。”
比赛重新开始后,对手放松了警惕,小男孩开始使出他的那一招,制伏了对手,由此赢得了比赛,得了冠军。
回家的路上,小男孩和师父一起回顾每场比赛的每一个细节,小男孩鼓起勇气道出了心里的疑问:“师父,我怎么凭着一招就赢得了冠军?”
师父答道:“有两个原因:第一,你几乎掌握了柔道中最难的一招;第二,就我所知,对付这一招唯一的办法是对手抓住你的左臂。”
最后总结:
同学们,刘伟说过一句话:像我这样的人,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他失去了双臂,用脚弹钢琴,而这个小男孩失去了一条胳膊,却获得了冠军,请问同学们,你们身上的“不动产”都不缺吧? 那就只有寻找方法,搞好学习,你有什么理由给自己不好好学习找借口?
一味的说教就像是让学生吃下最难吃的盐。但是用这个方法就可以使得学生很容易接受,往往这个时候他们的情绪都是很激动的,再分享最后一个小智慧大成就的小故事:《卖石子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