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要求真、务实
----《富饶的西沙群岛》评课稿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经久不衰的精典篇目,作者通过准确、优美、生动、传神的语言文字,为我们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及美丽、富饶。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西沙风光的美与物产的美,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还可以学习文中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训练理解和朗读能力,达到充分体现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高度统一的目的。
马老师执教的这节课,能抓住描写西沙群岛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并运用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感情朗读;老师还时刻把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放在首位,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情感的同时,紧紧围绕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这一中心去设计、实施自己的语文教学。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来谈一谈这节课的可取之处:
一、抓住课后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教学引导有层次有重点
我们知道:课后问题的提示,常常起到读者与文本对话的桥梁作用,充分利用好这个教学素材,能整体把握文本的解读方向,更有效地指导学生感知、领悟文本。这节课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抓住这一课的课后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作为一个切入点,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这是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在简单的复习总结上节课学习内容之后,老师就提出这一问题,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因为这是一篇经典课文,教过的人太多了,也观摩过多次,印象中许多老师大多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把“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后,让他们通篇阅读,标画、然后再集中汇报,汇报到哪一段,就指导学生读一读品一品,有时候课前做些铺垫,个别孩子的发言还比较精彩,课堂也看似很热闹。这种方法从表面上来看体现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老师放手够大胆;但是实际教学证明这种方法并不适用,因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都是有差异的,特别是针对三年级的孩子,阅读理解能力尚浅,如果老师完全放手,只会有极少数能力较强的孩子能完成整体阅读,大多数孩子课堂上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阅读、思考,习惯差的孩子还会趁着这个时间开小差儿,什么都没做!那么,汇报交流时,大多数学生是被少数优等生和老师牵着鼻子走,不但不能实现全员参与,而且长此以往会造就一大批差生。所以,老师根据学生的学情,注重教学实际,先扶着学生学习语言,再放手让学生学习语言。有层次有重点地从“教导”到“放手”,引导学生理解学习文本。
《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其中课文对绮丽的海水和海底丰富的物产描写最具体,海滩、海岛的描写则较简略。正是这一原因,老师把指导的重点放在了这几段。第二段写海水是典型的因果段,老师就引导学生先欣赏海水的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然后再了解这奇特景象的成因,既顺应作者的构段方式,又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因果段的写法。课文三、四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老师引导学生一边朗读、感悟西沙群岛海底的美丽和富饶,一边体会第三段中的一些形容词、修辞方法的巧妙运用,以及第四段典型的总分总构段形式的作用。
然后,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前几段的学习方法,再放手让学生试着用这种学法自学海滩、海岛。这样的“由导到放”教学引导有层次有重点,充分发挥学生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依托文本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
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我们都明白,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老师还是存在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对课文内容的解读和讨论上;课文学完,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一些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语文”能力方面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这样的语文课可以认定是“教课文”。反之,如果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能够明确地说出这堂课“学会”了什么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训练,有哪些新的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大致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语文”。
这节课做到了引导学生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和文章写法。如,这一课中的黄色色块的学习提示有 “我发现课文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这一关于写法的提示。老师不但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就引导学生发现这一写作特点,而且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随着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在每一段学习之后,反复出示本文的中心句---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句话,提醒学生明白:作者全篇都是围绕这一中心去组织材料、展开叙述的,进行篇的写法渗透!
再如,在引导学习课文三、四段时,老师也巧妙地抓住文本中“写”的训练点,训练学生的语言。在感悟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珊瑚,既生动又形象这一写作方法后,出示更多的珊瑚图片引导学生先想象、再仿说比喻句。结合课文第四段典型的“总一分一总”写法,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让学生读写结合,一课一得。在指导他们背诵积累第四段时,老师还提醒学生采用边想象画面边背诵、根据这一段中句子之间的联系去背诵的学习方法,都是学生受益匪浅的!
评价“教课文”或“教语文”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我认为主要观察对象不只是教师在课堂里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习后在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行为上有什么收获,发生了哪些变化。学有所得,才能使我们的教学不再空洞无物;学以致用,才能让语文教学具有真正的实用价值。这将是我们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
当然,教学是缺憾的艺术,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精彩的课永远是下一课。学无止境,教也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才能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越来越精彩、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