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幼儿园开家长会,老师让小朋友们用“妈妈,我希望你。。。。。。”或“爸爸,我希望你。。。。。。”来造一个句子,表达自己的愿望或祝福。小朋友们说了很多的好句子,如“妈妈,我希望你越来越漂亮”,“妈妈,我希望你能给我买一个汉堡包。”“妈妈,我希望你带我去公园玩”等等,轮到儿子了,只见他看了看我,一脸严肃但满怀期待的对我说:“妈妈,我希望你是我的耳朵。”家长们都笑了,老师也迷惑不解,但是,我却明白了儿子这句话意味着什么。
是呀,我觉得欠儿子的太多,每次孩子从幼儿园回来时,我们都还在上课,看到我正为学生上课,他有时会推门直接进去,兴高采烈地对我说:“妈妈,告诉你一件事。。。。。。”
每次孩子的话没说完,我就严厉地告诉他:“没看见妈妈正上课吗?先回家等着,别在这吵闹。”
这样的话让儿子感到很沮丧,他只好无奈地走了,但是我看的出,他心里很苦闷。回到家里问及他要告诉我的事时,他却摇了摇头,说没什么事。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儿子当天在幼儿园表现很棒,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他只是让我分享他的快乐而已,而我的做法确实也伤害了他。以后的日子里,儿子便提出自己拿钥匙,早早回来后就自己开门,自己在家里自己玩,再也不到班上找我。
很多次孩子让我给他讲故事时,我都会打开电脑,让他自己看动漫,然后自己去班上上晚自习,辅导学生,回来时,孩子已趴在床头睡着了;很多次,儿子让我陪他做游戏,但是没等他说完,我就把一大堆的玩具丢给他,告诉他,聪明的孩子都是自己玩,然后到操场陪学生搞训练,迎接即将到来的体育中考;很多时候,我都是这样搁浅了自己的孩子,别人都说儿子很懂事,很有能力,会很好地照顾自己,可是,我心里明白我欠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我没有做好儿子的“粉丝”,没有成为儿子的耳朵。
从幼儿园回家的路上,我对儿子说:“宝宝,你知道妈妈希望什么吗?”儿子摇摇头,我趴在他的耳朵上,悄悄告诉他:“妈妈希望做宝宝的耳朵,永远的耳朵。”儿子高兴地跳了起来,笑了起来。
现在不管多忙,我都要给儿子表达的机会,都会听儿子说话,听他讲幼儿园的里的故事;听他讲在幼儿园的校车上,开车的司机爷爷是怎么修理他,让他大笑不止;听他告诉我他种的小苗发芽了;听他讲他长大了要到太阳上去,给太阳洗澡;听他讲那次他偷拿了王家乐的橡皮,但是第二天他又偷偷还给了他。。。。。。
儿子的故事丰富多彩,每天都有新变化,新鲜事,在做耳朵的日子里,我发现儿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的很快,还会运用许多的新词语,如“此地无银三百两”,“高乐高”,“就是那么回事呗”等等。 除此之外,我发现儿子和我的关系也特别好,什么问题都喜欢告诉我,包括他干的“坏事”和“错事”,他都希望妈妈告诉他解决的方法。
以前,我一直认为孩子小,他们整天无忧无虑的,会有什么烦恼,会有什么不顺心呢?但是,做儿子耳朵的日子里,我才真正了解了他,分享了他很多的快乐和忧伤。很多时候,孩子说话是需要家长用心倾听的,孩子只是想要与人分享自己的心情,以证明自己的存在;孩子只是通过说话来让父母了解自己的某种需求。所以,我们必须做孩子永远的耳朵,永远的忠实听众。
很多时候,孩子不善交流,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做好孩子的耳朵,我们用自己的语言代替了孩子的发言;我们用自己的不屑,抹杀了孩子的表达;我们以没有时间,失去了和孩子交流的机缘;所以,孩子和我们的心灵愈来愈远,孩子和我们逐渐的没有共同语言。
如果你让孩子也来用“爸爸妈妈,我希望你们。。。。。。”来造句子,我想你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每次当耳边回想起儿子的“妈妈,我希望你是我的耳朵”时,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去走进孩子,更好地和孩子沟通,更好地引导孩子,我愿做儿子的两个耳朵——“悦耳”(欣赏孩子)和“逆耳”(引导孩子),而不是“耳塞”和“耳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