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录,作者李星华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李大钊被害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精神。这篇文章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但是,特定的历史时期,特殊的课文内容,使学生在对课文的理解上产生了一定的困难,因为学生对李大钊的了解几乎是空白的。怎样才能在开课之初就能带给学生震撼,让他们对李大钊的革命精神有一个较深刻地认识呢?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学生踏上这一步的感觉如何,心境怎样,将决定着他整堂课的学习效果。为了更好的感受李大钊这个人物,感受当时的社会现状,为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查阅资料,了解当时中国的情况,认识军阀割据形势下,李大钊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危险性及李大钊的生平。我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上课,我先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在同学们交流的基础上,我又把自己查找到的李大钊牺牲前后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作了及时地补充:李大钊被捕以后,受尽了敌人的残酷拷打和折磨,敌人惨无人道地用竹签敲进他的指缝里,最后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但是,他始终没有泄露党的任何机密。审讯和严刑拷打无济于事,张作霖就变换手法,企图以高官厚禄进行收买,遭到李大钊的严词痛斥!杀害李大钊时,反动派们第一次使用了从国外买来的绞刑架,他们丧心病狂地折磨李大钊,对李大钊特别使用“三绞处决法”以延长痛苦,绞杀整整进行了四十分钟之久。就这样,李大钊同志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献出了他的宝贵生命。他牺牲时,年仅三十八岁!
这时,教室里静悄悄的,同学们个个神情肃穆,都沉浸在李大钊英勇就义的情境里。于是,我抛出了预先设计好的问题: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你觉得李大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最想说些什么?同学们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争先恐后地说着自己最真实地感受。有表达对反动派的愤怒、憎恨之情的,有表达对李大钊的崇敬、佩服之情的,教室内一时间群情激昂,见时机已到,我马上转入对课文的学习与解读,提出:在女儿的眼中,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磨合,通过一系列阅读活动,从多方面领悟李大钊的高贵品格。整个学习过程同学们学得很投入,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也很到位。
就拨弄琴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如果每节课我们都能像一个高明的琴师那样,在短时间内迅速激起学生的情感,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迅速进入文本,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