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的英语内容明显和上册不同,首先,对话部分的句子多了;其次,每个话题里的词汇量比原来也增加了三分之一;最后,阅读量加大了,也就说对作文的要求更高了。面对这样的学习状况,我又该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呢?
在第一堂课的时候,我依然使用目标教学法,我认为制定三个目标应该比较容易实现,一个是音标的学习,一个是对话的背诵和运用,还有一个是单词的识记。可是,当第一节课下来的时候,我自己都感到吃力了,学生虽然基本上能达标,但是每个目标都是一知半解状态,没有深刻的理解内涵,比如对话会背了,但不能熟练的运用,单词会读了,但不会写等,最关键的是学生做题操练的时间没有了,我们都知道百说仍需一练,可是我却没有做到,顿时我觉得这是很失败的课堂。
想起《孩子们,你们好!》中的一句话——一堂好课不是自己设计出来的,而是和孩子们一起设计出来的。是啊!我们总是从自己的主观出发给孩子们设计课堂,可是,课堂的主人却失去了发言权,失去了主动性,这是我们需要的课堂吗?我定出的学习目标也只是我能完成的学习目标,而对于学生来说,这个目标可执行力有多大,我考虑过他们的看法和意见了吗?我决定马上改正。
中午饭后,我和几个组长探讨学习目标的问题,大家提出目标要少些,一般两个就够了,这样就像吃小馒头一样好吸收也好消化,而且学习起来也不困难,大家会更有积极性,乐于去学,最主要的是因为掌握的知识点少了,所以学起来就掌握的扎实,不需要重复反复地回过头学习了。看!孩子们有着高明的见解,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时候孩子是我们的老师,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更宽阔的天空。
少些,再少些!我把学习目标变得更少了,比如对话部分的背诵,我不再要求全部背下来,而是把很长的对话给压缩成四句话,这样学生的学习负担就减轻了很多,对于单词我还是放在句子中让学生掌握,不再去单独的一个一个背等。我觉得课虽然讲的慢了,但是,学习的效果却出来了,我们需要的就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是吗?
今天上课,我只给出了两个简单的目标,学习五个音标和会变四个句子,学生掌握的非常好,我们学习的非常轻松,我在中间又穿插了一个游戏,其实这个游戏就是下一课要讲到的内容,只不过学生乐在其中没有发觉而已,我感觉这样的课堂效果特别好。
对于教学,我们还真是不能急于求成,让目标少些,再少些!大馒头虽然给我们安全感,但吃不了就是浪费;小馒头虽小但却让人轻松没有压力,自然乐于多吃。教学讲究的是慢工出细活,我们要学着慢慢教,稳稳走,静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