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在心灵----由一个拾金不昧孩子的事情想到的周一升旗仪式快要结束的时候,校长突然请了一位名叫王雯婕的
人,美在心灵
----由一个拾金不昧孩子的事情想到的 周一升旗仪式快要结束的时候,校长突然请了一位名叫王雯婕的小朋友站到旗杆下。虽然站在远处,但我还是看到了孩子甜甜的笑脸。当她走上台阶的时候,校长向全校师生郑重宣布:这是一个拾金不昧的好孩子!
刚听到这里,各班的学生都随之仰起脸,瞪大眼睛,惊奇地看着眼前的这个年龄不过七岁的小学生。
这时,校长抚摸着孩子的头说:“这位小朋友两次拾到贵重物品,都如数上交了。第一次,拾到了500元的现金,交到了大队部;第二次拾到了学校老师的一部价值一千多元的手机,也交到了大队部。这是拾金不昧的好孩子啊!”随之就是校长郑重给这位小朋友发奖品。
听到这样的消息,我为之震惊。是啊,这样的孩子,美在心灵。可我也分明听到了个别的学生在说,怎么不让我拾到啊,那我可就要发财了……
听到这样的话,不管是不是真心的,都让我感到有些不可思议,这也引起了我诸多的思考……
自小我们就开始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两种类型的孩子的比较,引起了我诸多的思考:
(一)教师:教书?育人?
自上师范的那一天,我看到《教育学》这本书的时候,就已经理解了“教书育人”的含义。作为一名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但究竟能有几人能真正理解“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呢?
虽然不是什么大的理论家,但是实践告诉我:“教书”和“育人”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教书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育人”的重要途径是“教书”。只教书不育人,不对;只育人不教书,也不对。但我们一定要纠正只注重教书,不注重育人的倾向。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如何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能把思想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渗透到文本教学中,力求做到文道统一。孔子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一名教师,更要注重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要真正做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和带动学生。 俗话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教育也是如此。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渠道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适合于学生心理特点的措施加以诱导,才能使学生牢固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点。
今天,在抗震救灾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感动的场面,我们看到了许多可敬的人们,这不就印证着:人只有美在心灵才是真正的美吗?
(二)家长:观念?方法?
看到了这样一个拾金不昧的孩子,我们的感动不仅仅是因为老师教育得好,更感动孩子的家长教育得好!
陈鹤琴先生说:“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家长对社会认知的观念,对孩子教育的方法也无不决定着对孩子的影响。记不得是谁说的了:教育在学校,素质在家长!没有父母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孩子的高素质。这就足以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自身榜样的影响力!
天下哪有生来就懂事的孩子呢?孩子不仅需要好的朋友、好的老师,更需要好的父母!
但是在家长的眼里,好的孩子是不需要教育的,只有那些坏的孩子,才需要好的家庭环境。其实不然,孩子思想的形成是在我们潜移默化中慢慢形成的!孩子接受教育的要达到的预测效果取决于家长的方法。
有很多高学历的父母,总是自信自己的教育方式没有问题。一个高中生曾在来信中说道:父亲是复旦大学的教授,母亲是某公司的副总经理,从小家庭就给了她一种无形的压力,当她转入一所新的重点高中后,因为一时不能适应学校环境以及长期以来家庭给她的压力,她的学习成绩开始下滑,然后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直到高考前,她的恐惧达到了极点,最后她想到了自杀幸运的是,这个女孩得救了,但女孩的父母仍没有意识到是他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他们一直认为是孩子太不懂事了,不懂得珍惜生命,不懂得知恩图报。
人,美在心灵。她需要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 小马过河----三尺讲台就是我的阵地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