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低能”,这个词早在七八十年代就被人提了出来,现在仍在使用,而且还有人专门给它下了定义:泛指在学校教育中,在学业评价上能够获得高分数,但是在工作和生活的实际中却表现较差,在工作能力、自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存在较大问题的现象。
我上大学的时候,我的一位老师给我们讲了他一位女同学的遭遇:研究生毕业后回老家的路上,被一位“文盲”村姑拐卖,N年后警察解救她的时候,孩子都已经很大了。此事后经媒体一报道,马上被作为了“高分低能”的铁证,至今仍被一些教育批评家不厌其烦地反复引用。正当这个话题似乎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的时候,前一阵子的互联网说又曝出了某名牌大学毕业生买错车票,在异乡沦为乞丐,几天后饿晕在街头,幸亏被好心人送至医院抢救才保住命的事件,又掀起了轩然大波,仿佛更能够证明 “高分低能” 这一命题的正确性。
小时候看豫剧《朝阳沟》,剧中主人翁高中毕业的银环,响应党的号召,依然放弃了城市优越的生活,来到朝阳沟后参加农村建设,但因为认不出麦苗和韭菜,芝麻和荆芥,不会担水和锄地而备受农村人的嘲笑,那时候我也是这一行列的人,很多时候打心眼儿里看不起他们。
然而,看到一次某单位组织的一次下乡活动中发生的一件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当很少到农村的人看到萝卜后,就问萝卜是长在哪里的。一好事者故意逗他们说是长在树上的。结果,到了目的地,好几个人忙着往树上找,一边自言自语:树上怎么没有萝?见此情景,那位好事者洋洋得意地说:“哈哈,你们城里人就是这样,啥都不知道,哪儿有萝卜长在树上的呀!”
明白了自己上当受骗的时,一个异样的声音响起:
“我知道你们农村人看不起城市人,老说我们分不清麦苗韭菜,也不知道萝卜是不是长在树上的,我知道如何挑选钻戒,你们会吗?”
看到好事者无语的状态,又想起来一个颇具哲理的笑话:一个人到处宣扬说战胜了两个世界冠军!一下子博得了大家的掌声,有人取经,他回答:很简单,我和象棋世界冠军比游泳,和游泳世界冠军比象棋。
时至今日,这样的一技之长比人之短的事例不停地上演着。
表面上看,很多人理解的是“高分”学生都是只顾学习,忽视了人际交往,忽视了沟通表达,忽视了生活自理,除了学习方面都显得“低能”。但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一个概念,就是“能”,这里面其实就包括学习能力,另外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这些个能力都是并列的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
加德纳《智能的机构》里,很清楚地说,每一个人都具有语言、逻辑推理、身体运动、空间想象、人际关系、音乐、内省等七种智能,有的人认为自己天生不具有某种智能。加德纳说,如果给以适当的鼓励、培养和指导,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能力使七项智能达到很高的水平。当然,每个人在七项智能上的表现不同:有的人七项智能全能;有的某几项或者一项突出,而其他差。通常,一个社会的通才少,而专才多。我们的老祖先也早就用四个字这个问题说得很明白——各有所长。
其实我们看当年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够优秀的吧,但是也遇到过讲学时“请”下讲台的遭遇,但丝毫没有影响他在数学界的巨大影响。所以我们首先搞清楚“高分”、“分数”和“能力”这些概念,“高分”、“分数”仅仅是对学生所学课堂知识的一种评价,我考了高分就不能够说我低能。
能力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运用程度,涵盖的范围很广,就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而言,至少可以分为口传知识、课堂知识、书本知识、现代媒体知识和实践知识。考分既然建立在课堂知识基础之上,那么只要把课本学好了,就能得高分;反过来,得高分绝不等同于知识面广。“大部分人是不可能杰出的,因为他们并不想杰出,或者因为他们(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缺乏创造优秀和创新性的表现的条件。”“事实上,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成为至少一个领域的行家里手已经足够了。”(《杰出头脑》,第42页)没有条件,自己不努力,智能也不会达到高水平。
“能力”的定义为“做好某类事的主观条件”。
“主观条件”包括体力、IQ(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EQ(动机、兴趣、情绪、性格、意志等)、对于所做事的知识和做事的方法。作为领导者,需要指挥能力、凝聚能力、决断能力、协调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有的人是搞业务的高手,换做管理工作就会一塌糊涂。高分生虽然具备较强的课堂学习能力,学到了一些基础知识或者专业知识,在解题上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那仅仅是打下了一个基础,走出校门后需要学习的新知识和需要培养的新能力还很多很多,短时间内表现不出那么高的能力,甚至还不如分数低于自己的同学的能力高、进步快,仅仅从这一点来看,说他们“高分低能”并不为过,但却是一种过早的评价。我在之前写过《农民工PK博士后》,两个人在解决分拣空的香皂盒的问题时,农民工拿电扇吹走的方法很实用,也很多省钱,但是一个企业不可能只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一旦是计算机软件,或者是核心部件发生了故障,还是要靠博士后来解决问题。
那些高分的,在锻炼一段时间后,常常会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只不过能力有多种。限于个人条件和所从事的工作,一个人所能培养出的能力种类是有限的,若要求高分生具有多方面的能力,是不现实的。
在想当年“研究生”极为稀缺的情况下,是被看做大学毕业生中的高分生的象征,她可能是一个科研高手,被村姑这样的“文盲”拐卖,只能够说明她的善良过了头儿,社会知识太贫乏,对陌生人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太差而已。
再说了,全国每年被拐卖的人有多少?像她这样的高分生占全部高分生的比例有多大呢?迄今为止我也就听说这一例,最保守也就是千万分之一吧。以极端的个例去推断总体,得出的结论绝对不具备普遍意义。一个极为罕见的,违背了逻辑或常规的偶然事件,只能当成饭后闲聊的话题,不能用来评价教育的。
在学校里,学生考试得了高分,一俊遮百丑。大家便都说他“学习好掌握知识牢固”云云,其实都是对知识认识的极浅的阶段。只有在以后的实践中才可能加深对知识的认识。但在现阶段我国的学校里,这样的实践是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完成的。因为在青少年学校教育阶段,有大量的知识要灌输,实践的机会很少,故而分高一点,能“低”一点也是很正常的。
至于说某年, 17个省市的学子向香港大学递交了4848份申请。港大以写论文、考文法和面试,讨论主要以日常生活题目为主,例如以“卖盗版要不要受惩罚”等进行讨论。最终有11名“状元”因面试成绩不理想而被拒之门外。于是又有人开始以此为例大肆往高分同学身上泼污水,扣“低能”帽,骂老师,骂高考,骂应试教育。
不可否认,港大是很不错的学校,但是就因为他没有录取我们的高考状元就说我们的高分学生不行?打个比方,你把钢琴市场对准在家务农的农民,就算是白送,他们还嫌抬着沉。我们国家那么多的学校,录取了那么多的学生,难道说明不了一点点的问题?更可气的是,一些大学毕业后的学生也开始骂,说自己永远都不会回母校云云,紧接着家长也跟着骂。
能在考试中拿下语、数、外,生擒理、化、生,搞定政、史、地的考生,都具备勤奋刻苦的精神和力争上流的决心和毅力,任何一个健康的“凡人”与一个伟大科学家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的差别只是人生的目标追求不同和潜能开发程度与方式的不同。每个人的潜能犹如一座蕴藏无穷,价值无比的待开发的金矿,只有通过各种开发潜能的训练,只要发挥了足够的潜能,任何一个平凡的人都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韩寒在应试教育没有得到可观的分数,但是我相信也是在啃着课本、扶着教育这棵大树时学会站立、学会思考、慢慢长大的,我们都应该感激这似敌似友,爱恨交加“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