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轻松自如
一、激发作文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还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
目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怕作文的心理现象,原因可能很多,对作文没有兴趣就是其中之一。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下面我谈谈几点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1、激情法。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使学生达到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这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采用的方法灵活多样,有时还随机应变。如:有一天,由于上一节是体育课,下课后,同学们又在操场上玩个不停。上课钟响了,正当我要开始讲课时,突然一声“报告”,进来一个汗流满面的男同学,他手里抱着一个足球,肩上搭着衣服,走向座位时还向大家做了一个鬼脸,引起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刚笑过,门外又传来了一声“报告”,这个同学进教室时昂首挺胸,神气十足。迈着正步走向位置,俨然像一个仪仗队的队员。同学们看了他的表演,又是一阵捧腹大笑。我灵机一动,就把这堂语文讲读课改成作文课,命题《上课铃响过之后》,要求大家把刚才的一幕写下来,要写得具体、生动,要重点刻画这些同学进教室时的外貌,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由于同学们对刚才的情况都亲耳所闻,亲眼所见,所以大家都有话可写,提起笔来,当堂完成。然后我告诉学生:把自己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那些见闻和亲身经历的事记下来,这就是作文,其实作文并不难,更不可怕。这种有事就叙,有感就发的写作训练能激起学生的写作情感。
2、观察法。引导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这是作文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因为观察可以训练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想象力。
为了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我曾经做过这样一次实验:一次在一堂作文指导课前,我走进教室突然请一位坐在后排的同学站起来,绕过讲台走进教室。然后我请教室内的几十位同学讲出该生穿的衣、裤、鞋的样式、颜色,结果全班讲对的同学很少。经过同学们的一阵争论后,我再请门外的同学走教室,于是,大家就恍然大悟了。这说什么?这说明小学生的观察力是有待于加强训练的。所以,我们教师首先要做有心人,要善于从一些生活小事上启发、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观察注意力,从中挖掘写和的题材。只要我们做到“留心”二字,生活中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
3、引思法。要启动学生的写作思绪,教师可以在平时讲某一件事或某组作文材料时,采取只讲一半,留一半给学生去猜测,去议论、去寻找答案的方法。这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在搜集写作的材料。有一次,在晨间谈话时,我给大家讲了“几个少先队员智擒自行车窍贼”一事。并说:“这几位队员中,就有我班的一个……”于是大家都想知道,这几智勇双全的少先队员是谁?他们是怎样抓窍贼的?后来又怎么样了?一下课,同学们都争着去了解、去调查,打听事情的始末。由于大家都掌握了第一手的感情材料,所以,写起作文来,不但不觉得难,而且都很有兴趣。
二、开发学生的写作源泉
小学生作文“言之无物”是他们害怕作文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做到作文“言之有物”。这里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观察生活,捕捉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告诉我们作文的素材问题。
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体、课余兴趣等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家务等各种形式活动;社会上,正逢盛世,气象万千,繁荣的市场经济,奇异的家乡变化等,这些都充满着时代特色的新鲜材料,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物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各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脉膊,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这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捕捉素材,开发学生写作的源泉。
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智能发展还处于低级阶段,意志的内控力弱,我们要根据儿童“情绪性”的特点,先指导定向观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并创造性表达的欲望。例如要学生作文《我的发现》,在习作前,组织学生春游,到实地欣赏春天的景色。春游前,提出观察要求;注意观察山上的山水草木、游人、飞鸟等特点,并把自己的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材料及时地记下来,为描写春天的美景作好准备。观察时,教师给予导向观察指导,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仔细观察成为自身的需要。这也激发了学生观察动机和写作的欲望。学生写出了一篇篇描写细致、富有其实感的作文成功的闪光点和成功之处,写下醒目赞语,当众宣读,表示赞赏,激发学生对观察的深层的兴趣,促进乐写不疲的内驱力。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的天地,随机观察,随时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有趣的事物。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机观察的习惯,他们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会不断地增强,从而头脑里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作文时便会“文思泉涌”,得心应手。
2、学好语文,积累素材
语文素材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的方法。如教《爬山虎的脚》一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既从静态——动态等,使学生认识到作者这样抓住爬山虎叶子的鲜艳及茂盛这两个特点,细致观察,才能写得具体形象,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教《雨》一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用多种感官去观察雨前———雨中—雨后的特点,有目的认识事物,然后由表及里地认识,由此及彼地联想。由雨水联想到农作物以及人们生活的关系,表达了人们喜悦的心情,使学生认识到作者这样善于分析联想,做到移情入物,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深度,才能感人。如教《尊严》、《桥》、《她是我的朋友》、《小珊迪》等,就是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的特点来描写,表现刻画人物,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内心世界等。总之,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方法、表达方式、积累词汇、积累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课外阅读、扩充素材
单从课本里学到知识、积累素材还是不够的,我们要引导学生除了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意识是说书读多了,自己的知识就会丰富起来,写起文章就会得心应手,书是前人的经验、智慧的结晶。在不同的作者笔下,同一事物是千差万别,绚丽多彩。每个作者都有观察世界的方法,自己的风格和语言。那些动人的画面,精彩的描绘,形象的比喻等优美词句、语段、表达方法都要取之精华的作文基本功。我们要引导学生将外物转化为内物,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会使文章增色生辉。“书山”、“学海”写作素材,学之以恒,取之不竭。
4、动笔勤写,用好素材
学生素材丰富了,就要引导学生用好素材,提高写作水平。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它能促使学生随时随地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习惯于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事物,并能做到专心致志,开动脑筋,选择有意义的,感受深刻的记下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写作素材也就丰富了,写作技巧也就会逐渐提高起来。到那时,无论写人或记事的记叙文,就会有血有肉,生动具体。还有坚持写读书笔记,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认识事物和表达式事物的能力。坚持写日记又是有效提高作文能力的捷径,还可以开设让学生发表文章的园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勤写多练,在练中用好素材,同时也会促进学生不断积累素材,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总之,“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我在作文教学中,不光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在名人名篇中吸收营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作文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