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君子不追求饮食的饱足,不追求居处的安逸;做事勤勉,说话慎重,接近有德行的人来匡正自己,这可说是喜好的学习的了。”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却不只是为了吃饭。也就是说吃好饭,居处安逸,并非君子活动目的。在儒学看来,人生是艰难而无可休息的。
想起丰子恺先生对人生三层次的描述来,他说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是宗教。懒得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肉食,尊荣富贵,孝子贤孙,这样就满足了。高兴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那里头,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把全心寄托于文艺的创作和欣赏。还有些“人生欲”很强的人,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这也是他对弘一大师之所以出家的注解。弘一法师曾说:“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这话看似简单,但要悟之并不容易。弘一法师的人生,无处不是味道。一条毛巾用了三年,已经破了,他说还可以再用;住在小旅馆里臭虫爬来爬去,访客嫌恶,他说只有几只而已。是不是当一个人放低生活的标准,他的精神世界就会提升?这种人生的责任感,便也是生的意义之所在。孔子所谓的学,也可以理解为宗教性的道德修养。
这段时间同时在读李叔同的《禅灯梦影》,发觉弘一法师让人敬佩仰慕的地方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正如夏丐尊先生说:“李先生做教师,有人格做背景,好比佛菩萨的有‘后光’。他从不威胁学生,而学生见他自生畏敬;从不严责学生,而学生自会用功。他是实行人格感化的一位大教育家。”弘一法师说:“我的性情是很特别的,我只希望我的事情失败,因为事情失败、不完满,这才使我常常发大惭愧!能够晓得自己的德行欠缺,自己的修善不足,那我才可努力用功,努力改过迁善!”正如这章孔子的教诲:好学则不问食居,敏事慎言,修己成德。
如此来看,真的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生无所息,学无止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