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走在前面
——育儿点滴(六)
往往有这样的经验,出门的时候,赶时间时无论怎么催促孩子都很难让孩子提速,如果让他走在前面,一定走得很快。一起轮滑做游戏时也是这样,让他滑在前面就越滑越快。
昨天上完英语课回来,妈妈要求孩子将今天学的内容和游戏教给妈妈。往常都是妈妈陪孩子去上课,因为这个班都是4—6岁的幼儿,需要父母陪同。所以,孩子学习的同时,家长也跟着学。回到家复习或做作业时,妈妈就会将孩子没学会的地方教一教,无意中扮演了老师的角色,尽管不专业。可这次妈妈没去,孩子就给妈妈讲,发现孩子讲的有模有样的,只是有些关键细节讲错了,那些正是孩子在课堂上分身的地方。
其实这次上课我对孩子的表现并不满意。他在课堂上很不专注,做个鬼脸也就罢了,当老师带着做有趣的游戏时也不注意老师的语言动作,只盯着旁边的同学看。这里需要解释一下,这个英语班并不是负担,只是一些简单的启蒙,老师也很有水平,情境、游戏等设置的很好,不违背孩子的发展规律。在这样的课堂里,孩子都不能融入进去确实让人伤神。
看着孩子教妈妈的一幕,我有了感触。如果每次上完课回来都让孩子教妈妈或爸爸学习,是不是就能让孩子跟家专注地学习老师的语言和动作;如果每次做作业都由孩子主动提出来,完成的效果应该是比较好的。
往常,复习时孩子不会的地方,妈妈都给补上了,妈妈不会的地方,还会有录音,可能会使孩子在课堂上不注意课堂内容;发录音作业时,妈妈为了帮孩子得到小红花的奖励,一边督促一边帮他完成,好像得奖励是妈妈的事情,而不是孩子的。反正每次都能得到小红花,孩子也许就淡漠了这件事。
久而久之,学习成了父母的事情,孩子成了配角。不过这些都是在潜意识中形成的。因为父母爱孩子,怕孩子学不会,怕孩子得不到奖励而失去了信心。如果这种爱科学、合理一点,会有好的结果的。
真正让人头痛的应该是教育的大环境,身边同事的例子应该可见一斑。近几年,不少相熟的同事陆陆续续当上了小学生家长,孩子上学最苦恼的就是每天大量的要求家长完成的作业,很多学习内容甚至都要家长教,暂且不去怀疑家长的专业性,单从学生的主动性上讲就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可想而知,六年后学生的学习习惯将是什么样的。
我的班上就有这样的例子。入学考试时名列前茅,不过开口闭口总是“我妈说”、“我妈让我”等等,这就是典型的生活和学习中没有自己存在的情况。一旦到了中学需要独立面对而家长再也帮不上忙的时候,就茫然了,失去方向了,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在往不好的方向发展。
父母走在孩子后面总不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