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座桥梁直抵心灵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三年的时间,三十多封母子间的通信,让一堵隔阂的墙变成了一座直抵心灵的桥梁。当我细细地品读着《亲爱的安德烈》,心里涌起阵阵感动的潮水。作为母亲,我也陷入了思索中。
“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儿子”不属于赋予他生命、哺育他成长的人,而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别人”。有多少父母能接受这残酷的现实?其实,这不是冷漠,而是一种独立。唯有承认和接受这种独立,父母才会真正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和尊重,才会真正和孩子朋友一样相处。要让孩子成为一个社会人,父母就要学会放手。一个处处生活在庇护和限制中的孩子将无法独立和坚强。把孩子当成“别人”就会多一分冷静、理智、平和,少一分冲动、率性和粗暴。
“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你得从头学起。你得放空自己。”
对现在的孩子,你不能再用那句老话——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现在的孩子所知道的、所了解的、所表现出来的已经在挑战或超过我们的想象力。不少家长无奈地看着代沟愈来愈深、愈来愈宽,最终成为无法逾越的鸿沟,而亲子竟成为对立的双方。其实,亲子应是最铁的同盟军。
山不过来,那么水就过去。如果孩子渐渐疏远父母,那么,为人父母者能否站在孩子的角度和高度,体验他们的生活,深入他们的内心,从而去了解他呢?能否开诚布公地给孩子讲自己的心里话、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呢?能否认真地、郑重地接受、解答孩子提出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呢?能否允许孩子反驳自己、与自己展开激烈的辩论呢?
看看龙应台是怎样做的吧!为了理解儿子为什么听HipHop音乐,她仔细听了HipHop音乐,而且是找着歌词,对着歌词细听。不但听了正在流行的,还把八十年代前的也找出来听。为的就是进入孩子的世界。
“如果你有一个平庸的孩子,你会感到失望吗”
我们听听龙应台是怎么回答儿子的吧!“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当你的工作在你的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宁静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的负责对象,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在‘自己’二字。因此,你当然更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为了符合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这或许才是真正的爱,才在给孩子的做宽松的成长的空间。
只要努力,亲子之间就不会有天堑。龙应台与安德烈他们是两代人,中间隔着三十年。他们是两国人,中间隔着东西文化,但他们做了不同尝试,于是,三年的海上旗语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满怀。当我们细细地品读着这本母子的通信集,我们就会深深地明白:只要深爱彼此,总会找到一座直抵心灵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