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丰盈人生 读书促进成长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读书犹如和高尚的人谈话。我读上海市北郊学校校长,即“另类校长”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就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如沐春风,心花怒放;如饮甘露,神清气爽;如泛舟湖上,心无旁系;如登顶泰山,一览众山小;如……
书的245页是“捧着良心教书”这一主题,写到:“教师,应努力保存教师全部美德的‘源泉’——良心,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自己的良心,像捍卫自己人格尊严一样捍卫自己的良心不受污染。”
是啊,出身教师世家、身为老师的我,从教三十多年来,自始至终都是“用爱铸造师魂,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如,卉卉同学由于心肌炎,一个学期断断续续上了一个多月的学校,功课落下了一大截。他还想跟着同学们一起升入四年级,不愿因为生病而重上三年级。为此,我利用暑假,连续二十多天到他家里为其补习功课,使得他顺利地升级,而且学习成绩也位列中等。卉卉笑了,他家长笑了,我也笑了。对于“愚儿”宾宾,我从没有嫌弃过,而是走路队时经常拉着他的手,系鞋带,并天天为其擦鼻涕,并课下给其开小灶,使得他的学习成绩一、二年级时也达到了优秀的等级。对于总爱伸舌头的“弱智”学生鹏鹏,我也总是静下心来培养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从没有因为其不合群、天天添乱而不理他、放弃他。龙龙,一年级上学期语文考试就不及格,我也没有放弃,哪怕班级只奖励三个孩子,我也给他一份,以唤醒其学习的潜意识,并时常安慰家长说:“孩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天天快快乐乐,这就行。我们身为老师和父母,只要尽心、尽力了,就行。”总之,无论过去或现在,我都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用良心看待学生,不把任何一名学生看死。
巴丹曾在《阅读改变人生》一书中提出:“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却能增加人生的宽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却能改变人生的终点。”
在书的187-190页的主题是“给学生说说雷锋”。主要讲了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郑校长的做法是:让孩子们读一读雷锋的故事,进而去了解那个年代,或者喜欢那个年代的故事。我读了,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身为老师,自己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必须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也绝对不做。自己时时处处必须率先垂范,必须做学生的表率。我联想到了每年在这个日子,我都要让孩子们看看雷锋的照片,读读《雷锋日记》,读读我写的小诗《永远的英雄雷锋——雷锋》;还会给孩子们读读雷锋的故事;再给孩子们说说雷锋的精神,找找身边的雷锋;最后再让孩子们记住“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并要求孩子们把学雷锋落实在行动上,化为自觉的行动。比如,每天自觉自愿地为家人、朋友、同学服务。另外,这一时期,我们还会配套出一期学雷锋的黑板报以帮助学生记住雷锋,把学雷锋的传统留住。
小学生年龄还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还处于逐步形成阶段,为此,向他们传递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善良、正直的道德理念,是很有必要的。常言道:“人之初,性本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等,相信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孩子们一定会积极向上、向真、向善的。另外,我还常利用童话故事,对学生进行优良道德品质的培养。如,绘本故事《我的手指不够用了》,讲的是一只叫奥德萨猩猩乐于助人,也带动伙伴们相互帮助的事。每天,当别人都在荡秋千、爬树、游泳、游戏的时候,它总是忙着给他人照看小孩,编织草帽,搭建巢穴,偷蜂蜜、采嫩叶、整理床铺、偷鸟蛋等等,甚至有时它可以同时做两件事情。它记事的方法总是掰着手指头数。可是,当聪明的它的手指不够用时,就借用让它帮忙的朋友。这些朋友当初总是举着自己的手指头跟着它跑来跑去,到后来,也加入到了帮忙的行列,它们都在相互帮助。这就是受奥萨的影响,是奥萨传递的正能量。故事讲完,我就问学生:“故事中的奥德萨像谁?这是因为它总是像谁一样乐于助人?”孩子们都说出了雷锋。最后,我让孩子们牢记:“帮助别人的人,能得到别人的帮助。”由此可见,日常生活中的渗透,对孩子们是有作用的,能使孩子们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向学生们说说雷锋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因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因为“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至今耳熟能详,始终萦绕在耳畔。学雷锋,我自己的心灵也变得更加得纯净了,所以,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家长开展“社团活动”,坚持学生、家长的每篇博文必读、必评。始终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第一位,把学生的快乐成长放在第一位。
学雷锋,见行动。
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
在书的208页,讲的是“将行为规范教育复杂化”这一话题,主要说的是“教育”不同于“驯兽”,体现“养成”、 “人道”、“化育” 这三样的才算是教育。体现“养成”就是要在一个又一个生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启发、引导、纠正,如涓涓细流,顺势而进,源源不绝。体现“人道”,就是要用慈善心感化,让学生对人性中优美的东西渐渐醒来。体现“化育”,就是要让规范根植于学生的脑子和心灵,并最终成为自觉人格。要顺应学生的心理和需求。这样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为此,检查一个班级的规范,一要看教室是不是有和谐愉悦之气;二要看学生们的眼睛是不是生动、积极、喜悦;三要看教师的心态、“教”的目的和手段,是否在“养”、在“化”、在“人道”。
我很赞同郑校长的观点。俗话说:“好习惯,好人生。”良好班风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几句话就行了的事。我始终本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原则,在故事、游戏、儿歌中让学生明辨是非,让学生知道维护集体荣誉感,让学生了解“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如,通过“三条腿”游戏,使学生知道了“人心齐,泰山移”的道理。通过故事“暖暖的电话”,使学生知道了朋友就应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道理。另外,我们班级天天进行“班级共读”“日有所诵”,孩子们每天都沉浸在浓浓的书香里,感知生活的美好,亲情的可贵,学习的快乐,做人的道理;习得学习的方法和生活的本领,拓宽知识的视野……
苏东坡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是的,我在和学生共读的过程中,心灵得到了纯净,思想得到了荡涤,教书育人的理念得到了更新等。如,我是在工作中比较追求完美的一个人,干什么事总想做到最好。但是,从长期的阅读中,我明白了很多很多。如,学生天生就有很大的差异,父母有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等等,为此,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于是,我时刻牢记:“当世界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一定会再为你打开一扇窗。”我总是千方百计寻找学生的优点、长处,多鼓励、常赞扬,使学生和自己比,在和自己比的过程中,每天或者每周进步一点点。
人之初,性本善。相信,我们老师只要善待每一个学生,努力呵护学生天真、活泼、善良的天性,那么,世界将变得越来越美好,越来越温暖。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是的,读书丰盈人生,读书促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