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真知真情作文
读书看起来是件很容易的事,不消耗体力,按某些人的理解甚至不费脑力,但问题是读完了究竟留下些什么?自己在内
读书看起来是件很容易的事,不消耗体力,按某些人的理解甚至不费脑力,但问题是读完了究竟留下些什么?自己在内心又体悟到什么呢?
翻开读后随笔我发现,很多孩子早已习惯于拿别人的话当自己的话,拿别人的思想当自己的思想了。表面看来他们的文章辞藻华美思想深刻,仔细看来却都给人似曾相识之感——这些话原本就不是他们头脑里的原创嘛。为了扭转此风,我尝试过很多办法,最好的办法还是奖励。教师是孩子精神世界的领路人,教师的奖励方向自然代表了他在精神世界里指引的航向。被奖励的作文要达到什么标准呢?我只有四个字:真知、真情。记得多少年前在四中礼堂听赵谦翔老师讲绿色作文就特别有感觉,是啊,学生的心灵纯白无瑕,他们的写作就应该反映他们的生活,写真人真情,见真知真理,在真中去寻找美。离开这一点去模仿大人之口吻,无中生有,在假大空的神话国里漫游必然导致作文教学的异化。缘于此,我总是旗帜鲜明地去表扬那些脑中寻觅真知,笔尖流露真情的“人的文章”。前几周“佳作排行榜”张榜出去,有些同学还不甚理解为什么某某文笔不如我反而受奖励,我的回答是看谁写得更像他发自肺腑的心声。贺昱成功了,高英凯成功了,王樱棋成功了,因为他们都在阅读写作中找到了真我,相信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同学迸发出“人的声音”。
这次三班的读后随笔我已审阅完毕,心情很是激动,因为越来越多真知真情的文章涌现,这可是千金难买的呀!冯笑读《鸦片战争》体悟到“落后不一定挨打,腐败昏庸才挨打”;王雪玉和一位英国的女博士较上了劲,她觉得成长不等于就要割断和父母的爱;司牧青遨游于四维空间,向我们揭示时间的秘密,这些都是学生们认识到的真知。刘芳欣《淌着梦想的大河》诉说了自己的梦想,尤幼娥《童心未泯》表达了对童年的深情,韩迪《白色森林》呼喊出自己对彩色生活的向往……这些便是真情的流露。
学生的心灵和书籍的契合会迸发出最美的火花,而我希望看到更多这样的火花炫亮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