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中考作文 > 中考话题作文 >

养徳养气养精神,种桃种李种春风作文

2017-04-26 
养徳养气养精神,种桃种李种春风——《奇妙的对联》教学反思本学期伊始,在上学期年级听评课的基础上,学校领导决
 养徳养气养精神,种桃种李种春风                             ——《奇妙的对联》教学反思
    本学期伊始,在上学期年级听评课的基础上,学校领导决定开展学校层面的优质课、汇报课展示活动。阶段考试期间接到李保端主任通知,要梦凯老师和我上一节学校层面的优质课,说实话接到任务之后,并没有格外紧张,一则是因为自己毕竟也有了十五年之久上课经历了,无论如何,也不能算是年轻教师了,什么是好的语文课,语文课该怎么上,心中还是有数的。二则是自己在教育中心、省里的优质课活动中也不止一次“献丑”了,各种层面的报告讲座中也发出过自己的一些声音,大阵仗还是经历过一些,毕竟还是有些底气的。这毕竟是学校层面的一项常规活动,没什么好紧张的。    从接到任务到正式上课是一个周多一点的时间,这一周里我面临着很多事,每一项都令人神伤。虽然李主任交待是上常态课,但是,也要展示出自己的水平。我自己心里也清楚,这是我在学校各级领导和众多同仁面前的第一次亮相,这堂课就可能影响了他们对一名新任教师(对这所学校而言,我还是新入职教师)的整体评价。虽然学校的定位是优质课展示,我是把这堂课当做汇报课来上的。    首先是课题的选择,学校要求上随堂常态课。鉴于必修3课文基本都已经讲完,我选定了必修1梳理探究的《奇妙的对联》作为课题。选这一课题有两点基本考虑,其一,梳理探究作为必修课的基本教学内容,往往是被很多教师所忽略的,而梳理探究又承载着很重要的语文教学内容,有着很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内涵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要讲好这样的课题,实际上相当于小型的文化专题,对老师的语文功底要求也很深,所以一般很少有老师涉足这一内容。其二,从功利应试的角度而言,我对近20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以及北大多年的单招考试试题做了梳理,直接考查对联的试题达到22道之多,所以,讲对联专题,是“有用”的。为了尽量避免这一课题可能会引来的“绣花枕头,好看,不管用”的批评,我就必须强化这一课题在高考试卷中的分量。    照此原则,我设计出了课堂教学内容。    基本流程如下:第一,三道对联试题直接导入,1932清华大学陈寅恪先生对联题;2009年北大单招试题,2013年北约单招试题;以及我校本年级刚刚阶段考试中出现的对联试题。其实设计一种很唯美而又激情满满的华丽导入应该是我的特长,绝对能起到先声夺人之效果,但我想采取一种自然的导入方式,单刀直入而又简洁明快,逐层深入或可以使课堂高潮迭起,渐入佳境。三道试题之后,我列举了本次考试中学生答卷上在对联问题上的种种病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第二,学生自学课本归纳对联原则。这一环节是想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疑问让学生提出,方法让学生归纳”,同时,先学后教也是重要的教学原则。事实证明,这样的设计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同时也是高效的。第三,是牛刀小试环节,以几道选择题检验学生第二步的学习效果。第四,短兵相接,是直接拿历年高考题让学生肉搏。第五环节,是名联赏析,我出了两幅名联让学生欣赏,旨在引发学生兴趣。同时也希望借此环节能够引起某些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情。第六环节,是高考视点。借助清何绍基题岳阳楼名联,拟制5道试题,涵盖了当前语文高考试卷中所有的古诗文考点,既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又具有高考科研前沿的视野,应该说把课堂推向了纵深,兼具深度、广度和厚度。结束语中化用了高晓松的歌词,“同学们,我们学习,不能只关注眼前的分数,还应该浸润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脉里实现生命的成长!教育,不是眼前的苟且,更为重要的,还有诗和远方!”使课堂如余音绕梁,余韵悠长。我在课堂中穿插的自己拟制的四副对联悄无声息地渗透了自己对古典文化的情怀,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感召和熏陶。崔海龙主任在评课中言简意赅地点明了我的本堂课设计意图,崔主任说:“祥勇的课导入自然,病句激发兴趣,牛刀小试和短兵相接学以致用,名联欣赏培养学生兴趣,结束语意味深长。”    语文课,是一定要有大气象的,是一定要有任课教师自己的味道的,正如李保端主任在评课中所说,大家的课堂,每一堂课都有自己的味道,而且堂堂不同。说真的,这堂课我是很想体现自己课堂教学的诗性的,我一直以为,一个语文老师往讲台上一站,必须要带有一种诗性,一种儒雅的气质,不凡的谈吐,渊博的学识,温润的情怀,当然,还要有深刻的思想和宽广的视野。对一名语文老师而言,语文知识是重要的,语文情怀、语文韵味是更重要的。如果一堂课,能让一个学生对语文课,对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激情,足矣!但是,这堂课让我发挥的余地并不多,整堂课我可能只发挥过两段话。其一便是名联欣赏后,我指明此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我说,    “欧洲文艺复兴万语千言,其实归结为一句话就是轻轻问了一声:“我是谁。”此问一出,便照彻了中世纪的漫漫长夜,一时星汉灿烂,霞光满天!教育,就是唤醒,并进而热爱。唤醒自己沉睡的生命,认清我是谁;然后热爱这个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风景、人物、文化,大地苍生…… 世界如此美好,诸位这般年少,对联也这样奇妙。我希望通过这堂课,通过欣赏对联,可以在某些同学心中,种下文化的种子,从而引发你对中国文化热爱的情感和探索的激情,并进而登堂入室,能为中国文脉的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    必须说明的一点是,文艺复兴那句话,是我在上这堂课之前的40分钟之前,读余秋雨《中国文脉》,余秋雨先生写在该书序言中的一句话。不加说明,有掠美之嫌,但是,我更想表达的是,阅读,不间断的阅读,是一个语文老师的本分!    还有一处,就是课堂结束的时候,我说过的一段话:   “同学们,我们学习,不能只关注眼前的分数,还应该浸润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脉里实现生命的成长!教育,不是眼前的苟且,更为重要的,还有诗和远方!”    就是这两段话,真正提升了课堂的诗性,在学生的心灵里激起了层层涟漪和澎湃的生命热情。    当然,在随后的评课环节,诸位领导和同仁们都给予了诸多溢美之词。我知道这是领导和同事们对我的关爱,他们以宽广的心胸接纳我,以无上宽容之心隐去了我课堂中的诸多不足之处。在这堂课的准备过程中,曲波师兄给了我中肯的建议和帮助。谢谢大家的厚爱!    从来没有完美的课堂,比如曲波老师谈到课堂容量过大的问题,比如如何实现文化内涵和课堂实践更好兼容的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探讨。    李成吉主任在评课中说,语文课可以有千百种上法,能够明确地定位自己的个性特种,上出有自己特色的课堂就是成功。信哉斯言,这是我努力的方向!准确定位,矢志不渝,奋勇前行,在三尺讲坛上实现自己和学生们生命的成长,是我不变的追求。    在这堂课不久之后的一节语文课上,李卓奕同学演讲,在演讲之前,他郑重地提到我这次展示课中的一个细节,他很庄重地向全班同学说:“马老师的对联课上,提出两个字‘传承’,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同学们想一想,在当前急功近利的课堂上,有哪个老师还把文化的传承当做课堂教学的内容给我们以心灵的震撼吗?我提议,我们一起向马先生说:‘老师,您辛苦啦。’”全体孩子随着他一起喊出了他们的心声,李卓奕同学深深地向我鞠躬。我被深深的感动了,我也很真挚的向李卓奕同学还礼。如果一堂课有这样的效果,哪怕只能影响到其中的一个学生,在他心灵深处播下热爱真善美的种子,激发起他进取和探索的热情,不是已经很有意义了吗?    童飞老师在对该堂课的宣传报道中这样写道:“高一9班班主任马祥勇老师站的高看得远立意深刻把思想性艺术性巧妙融合将《奇妙的对联》讲的惟妙惟肖,40分钟一堂课饱含深情穿越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字字玑珠充满诗情画意,集文学、美学、教书育人于一堂,立德树人引领学生继往开来传承中华民族之瑰宝,一堂课高潮迭起掌声不断,极难攻克的学术难题通过师生的创新教学被迎刃而解,课堂结束语深邃震撼,虽是曲终却又犹如吹响了冲锋号烧了一把火,点燃了有血性的青年学生立志成才振兴中华的豪情火炬,虽然已经下课,但学生们仍然流连忘返意犹未尽掌声酷炫。的确,听这样精美绝伦的优质课,对谁来说都是一种美的享受令人陶醉难以忘怀,这样的心灵熏陶和震撼的优质课,对于求学心切如饥似渴的青年学生来说,恰似禾苗逢甘霖尤为弥足珍贵。”    我追求文质兼美,气象万千的语文课,我追求能触及孩子们灵魂的人文课堂,相信张开了生命羽翼的孩子们,一定能够浸润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脉茁壮成长!    我知道,在语文教育的途程上,还有漫漫长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一定会更奋然前行,在攸关众多生命成长的教室里养徳养气养精神,种桃种李种春风!2016/4/12 19:35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