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愿景凝聚团队
——工作室第一次整合小结
韩素静
工作室已经运行了三个月。三个月内,大家采用共读共写的方式促使自身成长。读书方面,共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第56号教室的奇迹》《窗边的小豆豆》;随笔方面,共写博客400多篇。共读共写的成长方式已经让部分同伴养成了读书和思考的习惯,改变了部分同伴的生活方式和行走方式。共读共写的内容已经让老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有了初步反思,并产生了初步影响,个别老师已开始在课堂和班级管理方面进行新的尝试。
但,根据各自的博文数量,部分成员的成长状态不太良好,所以,我着手征集意见,看大家是否赞同这种成长方式,能否达成共同的成长愿景。对于感觉不太适合的同伴,建议早日寻找适合自己的成长途径。9月5日上午,我给大家发了这样一封短信:
亲爱的朋友,新学期开始了,大家又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之中,工作之余,还想请大家思考个人成长走向问题。最初工作室招募成员时,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发展自己、成长自己”,具体途径是“每周一篇千字随笔,每周读一万字,并写出自己的读后感”。这种行走方式已经坚持了三个月,您觉得这种方式适合您的成长吗?我期待大家一起行走,但,如果您真的觉得这种成长方式不适合您,您也可以选择另外的成长方式。无论您怎样选择,我都尊重您的意见,我们仍然是朋友。谢谢大家,请接到短信后给我回话,是否愿意坚持这样的行走。
短信飞出去不多长时间,就陆续收到回信,总结大家的回信,有一下三种态度。
一类成员的态度非常坚定,坚持要这样行走。
马祥勇老师说:“必须坚持!”孙玉勤老师说:“非常赞成这种方式,虽然我加入的时间不长,但感觉充盈丰富!”袁士杰老师说:“这个假期,书认真读了,文认真写了,这些好习惯正在慢慢养成,我怎么舍得退出呢?真感谢工作室,我读完了《给教师的建议》,并由此而写了将近4万字的博客。只要我不是拖工作室的后腿而被开除,我绝不会主动说退出。”刘亚平老师说:“我会一直追随韩老师。”张秀云老师也非常赞成这种方式,感受到读书写作感悟教育是教师成长的捷径。陈晓娜、张春旭、谷宪民、夏秀丽、郭鸿利老师都表示赞同,都认为这种方式是在真正促进人的成长。
除了这些同伴的明确表态外,一部分成员也对自己前段时间没有很好地完成读书和写作任务表示歉意,并提出了自己的实际情况。樊春丽老师的公爹患病住院、马纪刚老师假期忙于培训、董梅老师孩子生病、张秀玲老师家里有事、晁晓铭老师孩子才刚几个月、赵翠玲老师眼睛手术、封秀梅老师带学生外出等等特殊情况,这几位老师自觉提出作业情况完成不好,但都表示要跟团队行走,会把作业补上。
第三类情况是不得不退队的两位老师,一位是郭占利老师,新的学期,郭老师不再服务于教育,而是到了其他行业;另一位是刘敏丽老师,新的学期,她担任地理、语文等教学任务,精力方面有些不济。这些,都能理解,每一种选择,我都非常尊重。
从大家回信的内容,我清楚地看到了大家的成长渴望,看到了大家对这种方式的认可,“发展自己,成长自己”已经成为我们的共同的愿景。看着这些,我很是欣慰,我期望这共同的愿景能把我们凝聚在一起,促使我们共同成长,以至于遇到最美的自己。固执地相信,在岁月里埋下一粒种子,终将万涓成水,万木成林。
亲爱的朋友,那就让我们相互扶持,相互照亮,彼此温暖,共同成长吧。不为成名,不为成家,只为遇到最美的自己。我坚信:与其做一块等待雕琢的石头,绝对不如做一粒自己生长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