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旅游多点“文气”
有人说,旅游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有人说,旅游就是花钱买罪受。也有人这样形象地总结旅游的特点——上车睡觉、停车尿尿、景点拍照。旅游似乎就是往人多的地方凑凑热闹,钱袋花得瘪瘪的,脑袋依然空空的。
旅游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游览旅行,这个过程又何尝不是一个发现、学习、提升自己的过程呢?让旅游 “文气” 多一点,那么旅游的收获也就会多一点。
准备篇
在选择旅游的地点时,要慎重考虑,精心选择。在旅游之前要做足功课,详细了解相关资料。
对旅游,孩子总是怀着几许憧憬、几许向往,但不少孩子旅游是盲目的。要让孩子在旅游中增长见识,就要明确此行的目的。比如:有的孩子暑期到清华大学参观,这样的旅游当然非常好。那么到清华大学里看什么?如果是盲目地到校园里转一圈,可能只是感受到校园挺大、环境很美、建筑独特,或者只是在一些标志性建筑物前匆匆地留影。如果只是这样的话,真的收获甚微。查一查清华大学的历史,了解与之相关的名人,例如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等。这样的话,就不会错过水木清华,不会错过那片静静的荷塘和高耸的闻亭。了解一些标志性建筑的含义,就会少了肤浅,多了思考。位于礼堂大草坪前南端有古典计时器——日晷,不少人喜欢在那里照相。如果知道那是圆明园的遗物,知道“行胜于言”的含义,在此照相的人一定会收敛起嘻哈的表情。从清华大学出来的时候,务实拼搏的精神铭刻在了心中,才不虚此行。
做好充分的准备,才会走过、路过,而不错过。
进行篇
同样的风景在不同的人眼中却有不同的韵味,同样的旅游在不同的人心中却有不同的收获,关键在于善于发现。在旅游中要仔细观察、悉心聆听、用心感悟。
景点拍照固然有纪念意义,但不能仅仅为了证明“到此一游”而拍照,更多的应是留住美、留住发现。不妨把拍摄权交给孩子,鼓励孩子用相机记录下自己的发现。比如石缝中扎根的大树、草丛里色彩鲜艳的有毒蘑菇、树叶间模样独特的虫子等。鼓励孩子选择角度拍摄下美景。留意一些文字介绍,学会欣赏。只要仔细观察,平常中也会有收获。
在旅游中通常会有导游,那些导游词未必要全听,但听听总是无害的。留心导游介绍的内容,可以为自己积累一些写作素材。同时,也可以向导游学习一些语言艺术,培养表达能力。
多观察、多聆听,还要用心去感悟。旅游固然追求身心愉悦,但同时要文明旅游,尤其是红色之旅。每年有上百万游客到重庆渣滓洞白公馆参观,那曾是关押和杀害革命志士的人间地狱。著名共产党人罗世文、江竹筠等在这里惨遭杀害。到这里来是为了缅怀烈士英灵,可是有的孩子在此嬉闹或大吃大嚼,只是走马观花,这与参观的初衷相悖的。
做文明游客,有心、有情,才有收获。
回味篇
旅游结束,有人觉得索然无味,有人却觉得回味无穷。旅游回来,不妨和孩子聊一聊收获。
分享孩子的快乐,哪怕这快乐微不足道。听孩子讲一讲旅游中精彩的细节或惊险的瞬间,听孩子头头是道地给你介绍他拍摄的花草虫鱼,甚至听孩子絮絮叨叨地讲他和其他游客之间芝麻大的事情。聆听是对孩子的尊重,也传递给孩子快乐。
对孩子旅游的见闻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欣赏孩子拍摄的照片,鼓励孩子给照片拟恰当的名称。鼓励孩子当导游,结合照片和视频内容,拟好解说词,有条理地、详实地、生动地介绍风景名胜。
还可以鼓励孩子写作文记下每次旅游。很多东西都是稍纵即逝,记下旅游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就能留住记忆,就能让美永驻。不求面面俱到,以小见大或采撷镜头亦可。
回味揣摩,深入加工,文采在分享中飞扬,情感在思索中沉淀。
旅游是玩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处处留心皆学问。旅游多点文化元素,多点文明气息,玩与学就可兼得。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