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路上永无止境
成长的道路总是通往最远处和最高处,行进在这条路上,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也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这个春天,兴华杯第五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颁奖典礼暨“跟名师一起在课堂上成长”观摩研讨会在商丘举行,我第四次参与了盛会,与往届不同的是,我是这届的最具成长力教师之一,这是属于我的庆典。
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小学教师,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小的教室,并没有什么远大的教育理想,只是希望能够用自己微弱的光照亮和自己相遇的孩子们,于是就跋涉在成长的道路上。是《教育时报》把我推到了前台,我知道,鲜花与掌声,奖杯与荣誉证书,凝聚着太多人的关注和期待。我需要做的是以此为新的起点,继续一步一步地前行、向上,而不是停留在原地自我陶醉。最具成长力教师,更大的程度上不是一个荣誉,而是一个方向。它让我不停地在心里追问自己,今天之后,我如何可以做得更好?如何努力地迎来飞跃,或者为之后的飞跃积攒能量?
在聆听专家讲座的过程中,我找到了答案。这次观摩研讨的主题是“跟名师
一起在课堂上成长”。而我的欠缺正是在课堂。这一年,也有意识地把自己的学习重心放在了课堂上,借助外力来使自己进行课堂研究,逼着自己锻炼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阅读关于课堂细节的种种书籍,在课堂上逐步实践,不是为了讲一节节优质课,只是因为课堂是一个老师的根,作为一名老师,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获得成长,获得良好的高质量的课堂生活,是我的本分。黄厚江老师说,成长力教师将来能否真正成长为一个得到本学科老师认可的人,关键看能不能拿出好的课堂来。而教师发展的分水岭就在于有没有课程意识。有课程意识,你会别有洞天;没有课程意识,你会徘徊不前。吴正宪老师认为每个学科的老师都应该去追问学科背后的教育价值,要悟道教育。专家的经验之谈更坚定了我的信心,我郑重地在笔记本上写下:用三年的时间做好一件事——课堂。
但是,如何能够使自己对课堂的认识再深入一层,让名师现身说法,在与学生、课堂的对话中,应该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因为每个名师的教育思想,总是会通过自己的课堂呈现出来的。身处乡下,我研究课堂、提升自己的课堂,多是研读名师的相关书籍、观看名师的教学视频,而坐在名师的课堂、近距离体验名师的课堂,却是一种奢望。本次研讨会把这种奢望变成了现实。当我坐在名师的课堂上,看着他们的一举手一投足,感受着他们的教育思考和课堂魅力的时候,才发觉他们不是在讲课,而是在用自己的整个身心在和文本对话,和学生交流。无论怎样的教学风格,主体只有一个,课堂上重视的是学生的立场。吴正宪老师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体验,关注的是课堂上发生的事情。老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极为自然无痕地渗透在课堂上,润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黄厚江老师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爷爷”老师,也正是他的人格魅力在课堂上的体现。黄老师一支粉笔一张口,用自己的睿智与幽默把学生一步一步地推向前台。老师朴素地教,学生实在地学。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围绕在知识这个伟大而美好的事物,掌声与欢笑都是因为生命在知识中得到了拔节。
在这样的课堂中,我收获的是什么?是关于“术”与“道”的思考。他们外显的一招一式或许可以模仿,但内在的思想却又如何效仿得来?所以,真正的课堂还是要先成为自己,不是简单地去看别人的做法,而是去寻找适合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的做法,然后逐渐成为自己。这是一个漫长的探索的过程,需要经历“术”的打磨,然后抵达“道”的境界。心中有文本,更要有学生,在逐渐的磨砺与修炼中才能走向卓越。
身未动,心已远。从今天起,我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远方有明亮的光在召唤着我。我需要调集几乎全部的生命能量进行重点突破,然后在成长的道路上继续前行,继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