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手记》(转)一作文
《父母手记》提供了许多对我们父母教育孩子非常有启发的故事,很早以前看到后,就到处搜集,很久才整理出来。还是
《父母手记》提供了许多对我们父母教育孩子非常有启发的故事,很早以前看到后,就到处搜集,很久才整理出来。还是那句话,好文章要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父母手记》一 “先启发自己,后教育孩子”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学习
犹太人独特的教子方式 犹太民族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但犹太人民却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成为世界上赚钱最多的民族。无论在全球金融界、商界还是科学界,他们拥有的财富比重始终独占鳌头,这与犹太人独特的教子方式密切相关。 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舔书上的蜂蜜。这种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 传说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常常放有书本,他们相信死者在夜深人静时会走出来看书。尽管这种传说具有某些迷信意味,但其象征意义却对现实的人很有教育意义:即生命有结束的时刻,求知却永无止境。 犹太人从不焚烧书籍,即使是一本攻击犹太人的书。在人均拥有 图书馆、出版社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犹太人(以色列人)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堪为世界之最。犹太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说法,那就是书柜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进而遭到大众的唾弃。 每一个犹太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猜开一个谜团:“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呢?”如果孩子回答说是钱或者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当孩子无法回答时,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会伴随你的一生。” 父母感悟: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语)。犹太人教育孩子重视对知识的追求,实际上是教导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 身为父母应向犹太人学习,懂得用书本来武装自己孩子的头脑,给他们以丰富的智慧。通过人性与科学的结合,使孩子更能体会到智慧所体现的魅力所在,像犹太人那样,以独特的教育方式结合教育理念,使孩子们透过现象更深一层地认识教育的本质。 知识源于书本,知识更活用于书本,教育子女更要从知识中演变成智慧,体现出智慧本身的重要性。 因此,家长们要从小培养孩子们读好书的习惯,使他们知道书中赋予他们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 动物学校 有一天,动物们决定它们必须做件伟大的事,以便迎接所谓"新世界"衍生的问题,所以它们创建了一所学校。 学校内采用的活动课程包括跑步、爬行、游泳及飞行。为了方便管理,所有的动物都参加了每一项课程。 鸭子在游泳项目上的表现非常杰出,甚至比老师还优秀,但在飞行方面,它的成绩只是刚好及格而已,而跑步的成绩更是惨不忍睹。因为它跑得太慢,所以放学后它必须放弃游泳,留下来练习跑步,它持续地练习,直到它那有蹼的脚都磨破了,仍然只有游泳一项及格。但是及格标准只适用于学校,所以除了要上学的鸭子外,没有人在乎这件事。开始时,兔子跑步的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但不久后,它便因为游泳前繁琐地化妆工作感到神经衰弱。 小松鼠本来在爬行课程上表现优异,直到有次上飞行课时,老师要求它从地面起飞取代从树梢滑落,造成了它心理上极大的挫败感。后来它因运动过度导致肢体痉挛,使它在爬行及跑步课程上,只得了70分或者是刚好及格。 老鹰是一个问题儿童,也因此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以爬行课程作例子,它不但打败其他同学先到树顶,同时也坚持用自己的方式。 一学年结束后,一只在游泳、跑步、爬行方面表现极佳,而且稍微具有飞行能力的奇特鳗鱼,平均分数最高,成为毕业代表。 土拨鼠拒绝入学,同时也反对纳税,因为学校未将挖、掘列入课程。它们将自己的小孩送到其他地方学习,后来其他土拨鼠及地鼠也纷纷加入,成立了一个成功的私立学校。 父母感悟: 每一个家庭,都应当有独特的面貌和情况,应当独自解决许多教育上的问题,而并不是利用业已准备好的现成“处方”……。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一个原则。父母望子成龙当然无可厚非,但由于不同的孩子在智力、体力、能力等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真正能成“龙”成“凤”的孩子只是少数。所以,客观、公证地评价自己的孩子非常重要,既要着眼于未来,发现兴趣,培养兴趣,又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 如果你的孩子专注于某一兴趣,就要积极引导,着力培养;如果一个孩子确无音乐细,你又何必手持棍棒,声色俱厉地要求他当“贝多芬”?父母应该认真审视一下自己的要求是不是过高,切勿用冷漠的态度、粗暴的行为,给孩子造成心灵的创伤。 即使你的孩子表现平平,当不了文学家、科学家,一辈子都不会“出人头地”,但当个身心健康的劳动者又有何不可? 我们是在养小孩,而不是在养花 大卫有两个小孩,一个5岁,一个7岁。 一天,他教7岁的孩子凯利怎样使用瓦斯驱动的割草机。当他正在教他如何在草地尽头将割草机掉头时,他的妻子叫他接电话。大卫刚刚转身,凯利由于控制不住割草机的抖动,把割草机推到了草坪边的花圃上,所过之处,大约2尺宽的一片花草已被夷为平地。 大卫回头发现发生的一切之后,非常生气。这是他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好不容易侍弄出的令邻居们羡慕的花圃。他开始对儿子吼叫。 这时,妻子很快走过来,把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说:“亲爱的,请记住,我们是在养小孩,不是在养花!” 父母感悟: 为人父母应该明了孰重孰轻。孩子的自尊比他所破坏的任何物品都更重要。 花已经死了,还有被 棒球砸碎的玻璃窗户、被孩子不小心碰倒的灯以及掉在厨房地上的碟子,它们都已经破了,都已无法挽回。此时,我们不要再去打碎一个孩子的心灵,如果他们充满活力的内心变得麻木,这种无法挽回的损失才是真正的遗憾。 有一次,斐济在和一些朋友共进晚餐。朋友5岁的儿子打翻了桌上的牛奶杯。当这个男孩的父母开始责备儿子时,斐济也故意弄翻他的杯子。当斐济开始解释他48岁还会弄翻东西时,男孩开始微笑了,而男孩的双亲似乎也明白了斐济的意思,不再生气。 父母多么容易忘记他们仍然在学习啊! 那一刻孩子知道不需要害怕错误。除此以外,他还学到,错误只是学习新东西的机会。即使失败,我们还是会从中学到有价值的东西。 甘地夫人教子 印度前总理甘地夫人,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女性。作为领袖,她对印度有着杰出的贡献;作为妈妈,她是孩子心中最好的导师。 甘地夫人认为:生活中有幸福,也有坎坷。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个性,使他们以后能够从容不迫地适应生活中的各种变化。作为母亲,她必须帮助孩子平静地接受挫折,发展自我克制的能力。 大儿子拉吉夫12岁时,因病要做一次手术。面对紧张、恐惧的拉吉夫,医生打算说一些“善意的谎言”,安慰孩子:手术并不痛苦,也不用害怕。 可是,甘地夫人却认为,孩子已经懂事了,那样反而不好。所以,她阻止了医生。随后,甘地夫人来到儿子床边,平静地告诉拉吉夫: 第一、手术后有几天会相当痛苦; 第二、谁也不能代替他受苦,因此,他必须要有精神上的准备; 第三、哭泣或叫苦都不能减轻痛苦,可能还会引起头痛。 手术后,拉吉夫没有哭,也没有叫苦,勇敢地忍受了这一切。 父母感悟: 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痛苦和挫折,孩子的第一次挫折很可能就从吃药打针开始。 看着孩子满脸恐惧、浑身发抖、几近绝望的样子,听着他世界末日般的哀求“妈妈,妈妈,我怕,我怕,我不想打针。”你会如何对孩子坦诚相告:人生的坎坷会远不止于打针吃药?你会如何教育孩子理智坦然地接受痛苦和挫折? 父母没有必要刻意去让孩子吃一些不必要的苦。真正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懂得如何教给孩子面对挫折和失望的正确态度,以及应对挫折和失望的正确方法。其实,细心的父母如果善用许多孩子在生活中碰到的小小“挫折”,更贴切地说是这样那样的“不顺”,就可以很好地让孩子懂得幸福快乐的人必须具备的健康心态。 人生是一场面对种种困难的“漫长战役”。有一种值得喝彩的人生,正是因为你在艰难困苦中依然能够昂首挺胸、屹立不摇。早一些让孩子懂得挫折是人生正常的“待遇”,当挫折到来时,应该面对,而不是逃避,这样,孩子便会早一些坚强起来,成熟起来。以后的人生便会少一些悲哀气氛,多一些壮丽色彩。 站起来的次数 一位父亲很为他的孩子苦恼,因为自己的儿子已经十六岁了,却还是没有一点男子汉的气概。 于是,父亲去拜访一位禅师,请他训练自己的孩子。 禅师说:“你把孩子留在我这儿吧。3个月后,我一定可以把他训练成真正的男人。不过,这3个月里,你不可以来看他。”父亲同意了。 3个月后,父亲来接孩子。禅师安排孩子和一个空手道教练进行一场比赛,以展示这3个月的训练成果。 教练一出手,孩子便应声倒地。他站起身来继续迎接挑战,但马上又被打倒,他又站起来……就这样来来回回一共18次。 禅师问父亲:“你觉得你孩子的表现够不够男子汉气概?” 父亲回答说:“我简直羞愧死了!想不到我送他来这里受训3个月,看到的结果却是他这么不经打,被人一打就倒。” 禅师叹了口气,说:“你只看见了表面的胜负。你有没有看到你儿子那种倒下去立刻又站起来的勇气和毅力?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气概啊!” 只要站起来比倒下去多一次就是成功。 父母感悟: 真正的男子汉气概不在于他是否可以被打倒,而在于他被打倒后能否立刻站起来。面对失败,可以平静待之,积蓄力量重新再来,这种气概体现了真男儿本色。这样的人可以被打倒,但永远不能被打败。 天真的孩童,甚至许多年轻人,由于涉世不深,经常混淆健壮、彪悍、冷酷与“男子汉”气概之间的区别,因此,人们常常会看到他们在比肌肉、比力量、耍酷。如果父母也不清楚这种区别,那么,孩子很可能在成长的过程中迷失自己,或在通往真正“男子汉”的道路上历经曲折。 人的一生路程很长,稍不留神就有被石头绊倒的可能。我们无法帮助孩子排除一切绊倒的可能,但却可以教给他们绊倒后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和能力。是的,我们可以教育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但自己首先要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男子汉”。 他再也没有对父亲撒过谎 在赖特17岁那年的一个早上,父亲要赖特开车送他到20英里之外的一个地方。那时赖特刚学会开车,就非常高兴地答应了。 赖特开车把父亲送到目的地,约定下午3点再来接他,然后就去看电影了。等最后一部电影结束的时候,已经是下午5点了。赖特迟到了整整两个小时! 当赖特把车开到预先约定的地点时,父亲正坐在一个角落里耐心等待。赖特心里暗想,父亲如果知道自己一直在看电影,一定会非常生气。 赖特先是向父亲道歉,然后撒谎说,他本想早些过来的,但是车子出了一些问题,需要修理,维修站的工人们花了2个小时的时间才修好。 父亲听后看了他一眼,那是赖特永远不会忘记的眼神。 “赖特,你认为必须对我撒谎吗?我感到很失望。”父亲说。 “哦,你说什么呀?我说的全是实话。”赖特争辩道。 父亲又一次看了他一眼,“当你没有按预约时间到达时,我就打电话给维修站,问车子是否出了问题,他们告诉我你没有去。所以,我知道车子根本没有问题。”一阵羞愧感顿时袭遍赖特的全身,他无可奈何地承认了看电影的事实。父亲专心地听着,悲伤掠过他的脸庞。“我很生气,不是生你的气,而是生我自己的气。我觉得作为一个父亲我很失败,因为你认为必须对我说谎,我养了一个甚至不能跟父亲说真话的儿子。我现在要步行回家,对我这些年来做错的一些事情好好反省。” 赖特的道歉,以及他后来所有的话都是徒劳的。 父亲开始沿着尘土飞扬的道路行走,赖特迅速地跳到车上紧跟着父亲,希望父亲可以回心转意停下来。赖特一路上都在忏悔,告诉父亲他是多么难过和抱歉,但是父亲根本不予理睬,独自一人默默地走着、沉默着、思索着,脸上写满了痛苦。 整整20英里的路程,赖特一直跟着父亲,时速大约为每小时4英里。 20英里的路程里,看着父亲遭受肉体和情感上的双重折磨,这是赖特生命中最令人难过和痛苦的经历。然而,它同样是生命中最成功的一次教育。自此以后,赖特再也没有对父亲说过谎。 父母感悟: “子不教,父之过”。很多父母都熟知这句话。但是,恰恰有很多父母忽视了这句话。 当孩子做错事时,父母首先应该反省自己。 教育孩子如同在岔路众多的地方驾车,时常反省就像时常回头看看是否走错了路,这样才能避免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太远。 我要去埃及 有一个小男孩,考试得了第一名,老师奖给他一本世界地图,他好高兴,跑回家就开始看这本世界地图。很不幸,轮到他为家人烧洗澡水,他就一边烧水,一边在灶边看地图,看到一张埃及地图,想到埃及很好,埃及有金字塔,有埃及艳后,有尼罗河,有法老王,有很多神秘的东西,心想长大以后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埃及。 他看得正入神的时候,突然有一人从浴室里冲出来,胖胖的围一条浴巾,用很大的声音跟他说:“你在干什么?”他抬头一看,原来是爸爸,他说:“我在看地图!”他爸爸很生气,说:“火都熄了,看什么地图!”他说:“我在看埃及的地图。”倔父亲跑过来“啪啪!”给他两个耳光,然后说:“赶快去生火!看什么埃及地图?” 打完后,踢他屁股一脚,把他踢到火炉旁边去,用很严肃的表情跟他讲:“我给你保证!你这辈子不可能到那么遥远的地方去!赶快生火。” 他当时看着爸爸,呆住了,心想:“我爸爸怎么给我这么奇怪的保证,真的吗?这一生真的不可能去埃及吗?” 20年后,他第一次出国就去埃及,他的朋友都问他:“到埃及干什么?那时候还没开放观光,出国很难的。他说:“因为我的生命不要被保证。”自己就跑到了埃及旅行。 他在金字塔前面的台阶上,买了张明信片写信给爸爸。他深有感触地写到:“亲爱的爸爸,我现在在埃及的金字塔前面给你写信,记得小时候,你打我两个耳光,踢我一脚,保证我不能到这么远的地方来,现在我就坐在这里给你写信。” 他爸爸收到明信片时跟他妈妈说:“哦,这是哪一次打的,怎么那么有效?一巴掌打到埃及了。” 父母感悟: 梦想在生命中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只有梦想可以使我们有希望,只有梦想可以使我们保持充沛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梦想,这个人的生命就开始可悲了。 “保持梦想”就是一直到死前的那一刹那都保持着向前的姿势。 一颗果汁软糖的诱惑 教室里坐着几十个年仅4岁的小孩,每个孩子面前都放着一块果汁软糖。 老师告诉他们:等他离开后,大家可以去吃放在桌子上的那块软糖。但是,如果谁愿意先不吃,等到老师办完事情回来再吃,谁就会多得到一块果汁软糖。也就是说,如果孩子能够坚持等待老师回来再吃,他就可以吃到两块果汁软糖。 面对糖果的诱惑,部分孩子决心熬过“漫长的”等待时间。为了抵制诱惑,他们或是闭上双眼,或是把头埋在胳膊里休息,或是喃喃自语,或是哼哼叽叽地唱歌,或动手做游戏,或是干脆努力睡觉。凭着这些简单实用的技巧,这些小家伙们勇敢地战胜了自我,最终得到两块糖的回报。而那些性急冲动的孩子几乎在老师走出教室的瞬间,就立刻去抓取并享用那一块放在桌子上的软糖了。 大约12-14年后,当他们进入青春期时,这些孩子在情感和社交方面的差异已经非常明显。 那些在4岁时就能够为两块软糖等待的孩子,显然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较高的效率以及较强的自信心。他们能够更好地应付挫折和压力,他们不会自乱阵脚、惶恐不安,不会轻易崩溃。因为他们具有责任心和自信心,办事可靠,所以普遍容易赢得别人的信任。但是,那些在当年经不住诱惑的孩子,其中约有1/3左右的人显然缺乏上述品质,心理问题也相对较多。社交时,他们羞怯退缩,固执己见又优柔寡断;一遇挫折就心烦意乱,把自己想得很差劲或一钱不值;遇到压力往往退缩不前或不知所措。 这就是著名的“成长跟踪实验”。心理学家米切尔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的孩子们进行跟踪研究,从他们4岁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这个实验的最终结果表明孩子当初做出怎样的选择不仅从一种角度反映出他的性格特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未来的人生道路。 父母感悟: 在现实的生活中,孩子往往欲求过分。欲求过分有两层含义:一是欲求的对象过分。刚吃过一块冰淇淋还想再吃一块;刚买过一个书包,还想再买一个。二是欲求的时间过分。不管什么需求,一旦产生必须马上满足。 看见商店橱窗里有趣的玩具,立即要买,即使爸爸、妈妈答应回家拿钱来买,都会哭闹不已。孩子产生“欲求过分”的问题,表面上看原因似乎在孩子身上;实际上根子还是在家长身上。是家长“有求必应”的行为滋长了孩子的这种习惯和心态。许多父母不能理性地看待孩子的欲求过分,常常在有意无意中纵容和培养了孩子的这种心态和习惯。 如果父母被动满足孩子的每一个要求,那么父母就会成为孩子的奴隶,即使忙得四脚朝天也不会让孩子得到一半的满足。 我们应该设法让孩子懂得:诱惑无处不在,欲望随时会产生,但是,世界不是以他为中心,因此,必须学会等待,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 PS:本来想一次全部发完的,结果内容太多,一次只能发8000字,所以只好另开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