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着体验走进课本
英语课堂上,我以“小记者”的身份来采访班上的孩子进行英语对话练习,本以为这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可是孩子们站起来却一头雾水,书本上读的很熟练的句子,到了对话的时候孩子们却不知如何表达了,他们只会课本上固定的句子,只要变一下形式,或者把顺序换一下,他们就不知所措,连What's your name ?也不会回答了。
这样的现象让我不能不去反思。很多时候,我们只强调学生读或背课本上的例句,觉得这样就是学习,可是,孩子们却失去了在真实场景中的体验,自然结合到自己的时候,就语无伦次了,所以,学英语,从根本上还是要走出课本,真实体验才可以,这就需要老师做出教法上的改变。
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我采用了倒教的方式,先利用班上的孩子进行情景交际对话,如问“What's your name ? How old are you ?What class are you in ?"然后改变人称,问旁边的男孩或者女孩,“What's his/her name ? How old is he/she?What class is he/she in ?"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学习的很快,然后同桌之间互相练习,最后过渡到随机抽取学生来练习对话,进行口语交际。当孩子们最后打开课本的时候,他们自然会把固定的句子进行转换了。
从生活走进课本比从课本走进生活效果要好的多,这是灵活和固定的转换问题,老师是这个问题的关键,而不能一味地去责备学生。
目标再小一点
目标有多高,我们就能飞多高,可是,在英语教学这一块我觉得目标还是小一些好。
今天的目标很简单,就是1.让学生掌握询问物体的句子,如:What's this /that in English? It's a/an ..... 2.让学生掌握冠词用法。或许是多年教初三的缘故,我觉得这些知识很简单,学生很容易掌握,应该一会就学会了,可是我忽略了孩子们的实际,过高的估计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虽然小学孩子们也学了英语,但是农村英语教学还是相对落后的,基本上孩子们还是从零起步,一个句子What's this in English ?Tt's a/an ...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这里面孩子就有四个单词不会读,读不准确,特别是this 和 that这两个单词,还有就是How do you spell it ?和 Can you spell it ?的区别,所以,当我把这一堂课上下来之后,发现孩子们掌握的只是大概,这两个目标都没有真正的实现。
我想这是目标的问题,目标的制定还是要具体,要小一些才可以。比如这堂课我可以让学生只掌握询问物体的句子,至于冠词的用法下一节课再具体去练习,这样学生就多出了很多的操练时间,而不会出现夹生饭的现象了。
百说还需一练
很多时候,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学生在课堂上说的很好,可是,一做题就错误一大堆了,这就是教学中的假象,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百说还需一练。
英语中的听说读写是一体的,我们在课堂上注重了听说读的问题,而到了写就剩的时间很少了,于是,写的问题就成了孩子们的课后作业,我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一堂课必须有检测,否则老师心里没底,不知道自己辛苦了半天,孩子们到底收获理解多少。
刚开学的时候,我也犯了错误,觉得孩子们只要会说肯定会写,因为英语大多是选择题,可是,一测问题出现了,孩子们在问题How are you today 上打住了,因为平时没有today 这个单词的出现,所以,选错答案的孩子占到了三分之二,这就是测的好处,不仅在于巩固新知识,更在于让孩子们在做题中学会变通和活用,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所以,让我们用十五分钟的时间用来检测总结,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中练,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