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断的尝试中超越
——教《从天上偷来的火种》有感
河南省虞城县实验小学 何瑞香
再次教《从天上偷来的火种》,我心中多了一点想法。
一、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在自由研读时,我提醒孩子围绕课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关注文本表达顺序,进行段落划分,把握作者思路,理清叙述顺序,呈现写作框架。对于学生而言,段落的划分有一定的难度,恰恰能够训练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对文本进行自我建构。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梳理,更好地引导学生关注表达,学习写作顺序,为自由写作奠基。
二、呈现框架,完成建构
大家习以为常的是老师将总结好的内容板书在黑板上,我尝试将板书的机会让给孩子。在初步研读之后,学生了解了文章大意,对文章结构有了一定的认知。我鼓励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呈现出来。
从“说”到“写”,看似很短的一个路径,却难倒了一部分孩子。因为他们习惯做一个倾听者,将黑板上的内容抄在书上,惰性的心理让他们习惯等待着现成的答案。而现在他们面临一个挑战,完成一个“旁听者”到“参与者”的转变。
第一次尝试让孩子抓耳挠腮,我告诉他们这很简单,只要你用心,就一定能做到。在激励下,孩子们毛遂自荐,勇敢地将手举起来,跨出了可喜的一步。尽管语言不够精炼,条理不是那样的清晰,但他们实实在在地写出来了,完成了对文本框架的独立建构,实现了自我突破。我欣喜地看到孩子的成长。
三、直面文本,深入研读
内容理解并不难,如果能够借助文本中的“留白”处进行想象,会将理解引向深入。
第一段中的省略号是个很好的“留白”处,适时给学生创设一个“补白”的机会,与文本对话,与自己对话。“没有火烧烤食物,就只好吃生的东西;没有火来照明,就只好在那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一个省略号让你想到了什么?”同学们联想到了“没有火,只好忍受着寒冷的侵袭,在瑟瑟的寒风中发抖;没有火,时刻提防野兽的出没,在黑夜中提心吊胆;没有火……”有限的内容,无限的想象,丰富了文本,加深了理解,无火的困苦深深印在学生心上。“无火苦”,“需要火”,“偷火种”,“教用火”,普罗米修斯为民造福的形象印在学生的心上。
普罗米修斯为民造福,却受到了最严厉的惩罚。想象普罗米修斯“遭受着日晒雨淋”,还会遭受什么?“凛冽的寒风”“飘舞的雪花”“炽热的太阳”“清脆的霹雳”“耀眼的闪电”“如注的暴雨”……把一个个词语,变成一幅幅图画,感受“被铁链死死地锁在悬崖上”的普罗米修斯为人类所承受的痛苦。如果说依托文本,展开想象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抓住关键句段的反复诵读,则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教学中,研读普罗米修斯承受的痛楚之后,一次次引读“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是,我不能归还火种。”那种坚定,那份决心,那位英雄深深地铭刻在孩子的心上。
四、回归整体,完善建构
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充实,不断完善的过程。学生经历了结构的把握,内容的理解,还要“回头看一看”,重温沿途的经历,重拾美丽的风景,发现其中的精彩。“你从文章中学到了什么?有哪些值得你学习借鉴的?”跳出理解学表达,学文后思考、总结,将发现纳入板书进一步完善建构。
在“学文”中培养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是我不懈的追求。我始终谨记文本就是一个“例子”,不能止步于“学文”。我渴望在一次次尝试中完成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