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不厌百回改
——谈作文的二次修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宋代诗人王安石也曾因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先后从“到““吹”“过”“来”“驻”……一直改到"绿"字方满意为止而留下一段“炼”字佳话;《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些都在不时地提醒我们:好文章是在不断地修改过程中完善的,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好文不厌百回改。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老师往往很重视课前的指导,课堂上学生写完作文后的自评、小组之间的讨论、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本次作文的反馈,殊不知课后对作文的二次修改更能让学生的作文再上一个台阶。
所谓的作文二次修改,我个人认为就是在每周一次的两节作文课上完成写作、自评、互评、反馈环节后,教师再收上来进行批阅,然后再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批阅要求去进行修改。需要说明的是,让学生修改的不是整篇文章,而是局部,老师提出的要求也不需要太多,一点或两点即可,要不又会出现老师“出力不讨好”的现象。
有的老师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那么多作文能改过来吗?我想说:“只要我们想做的事,就没有做不到的。”大家想想看,我们学生的作文在课堂上我们至少看了有三分之二吧,因为每个学生写完之后,都会让你在第一时间观看,那时你已经对70%学生的作文有了了解,再加上小组讨论交流展示时,你又了解了一部分学生的习作,还有课堂上我们全体评阅的几篇文章,学生互评后已经改完错字、不通顺语句、写完评语等,真正到我们课后批阅时,我们只要采用浏览的方法去看,把握住本次作文的重点,让学生修改一下开头、结尾、构思,或者运用具体生动的描写修改其中的一个段落……就行了。
比如本周的作文,我们是以“声音的回响”为话题进行作文训练的,这个话题出自曹洪彪老师主编的《快速作文》课本九下第二单元,因这本书我也参与了编写,我就想让学生用用,看看效果如何?有什么不妥之处没有?也会为我们作文课本的编写提供第一手资料。
当我收上来学生的二次修改作文后,初四(3)班学生贾心怡的文章让我大吃一惊,眼睛为之一亮,并拍手叫好,心怡,你真棒!你真是一个追求完美的女孩。我在她的第一次作文纸上的批语是:“请修改标题,注意思路的清晰!”而她交上来的文章不但改了标题,而且文章的内容也改了,思路变得更加清晰了。现做一下比较。
比如:标题的比较,原标题:《简单的温暖》,改后的标题:《触动心弦的声音》,大家一看就明白第二个标题比第一个好,理由是突出了“声音”,与本次话题吻合;再看思路的比较,原来作文的思路,我就没有看出思路来,而改后的思路是,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叙议结合的手法,从 “婴儿的啼哭声音给自己心灵带来的震撼”、“友人的一句善意的提醒声音让自己感受了友情的不可缺少”、“大自然中瀑布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声音震撼了自己” 三个方面写出了声音触动了自己的心弦,扣住了“声音的回响”这个主题。
但是王怡馨的作文就没有贾心怡这样认真了,我在她的作文纸的批语是:“请注意思路的清晰”,而她上交的作文上的修改就只写了个思路,而没有像贾心怡那样再次构思,再次写作,“人无完人吗”,我自己这样安慰自己,学生已经按要求去修改了,就别再“得寸进尺”了。
说实在话,老师也是人,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特别是看到自己批阅后的学生作文没有按要求去修改或者不改时,我心里更有不悦之感,有时也会发几句牢骚,这不,我就曾把每周的“星期四”“星期五”戏称是“黑色的”,因为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在进行完两节的作文课后,在第三、四节课时坐在办公室里欣赏并批阅学生的作文,并及时地在当天发到学生手中,让他们按要求修改。虽然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会累得腰酸背疼,但是我的性格是个急性子,见事完不成是不肯休息的,哪怕累些也心甘情愿,因为我不愿拖沓,总是今日事今日毕,更何况学生还在等着修改自己的作文呢?我也知道自己的这个缺点,每每都会说,下次决不能这样了,自己的身体重要,可是到时候就又不行了,提醒自己学会劳逸结合。可当学生未按要求修改时,牢骚归牢骚,但是教师的良心责任心又不得不让我再次走进教室,把没有按要求修改的叫出来,让他们再修改。
对于这个方法,我已经坚持了很多年,虽然累点,但是感到非常的快乐,因为在我的坚持下,学生的作文水平在与日俱增,学生的文学素养在不断提升,学生的习作也屡屡发表在报刊杂志上——《濮阳日报·教育周刊》《大河文摘报》《中学生阅读》《作文》均刊登过我学生的文章。
老师们,我们孩子的的作文是写出来的,更是在在教师的指导下修改出来的,作文修改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更不是“徒劳无功”,而是功德无量,那就让我们从作文修改中让学生寻找到一条通向文学园地的金钥匙吧!
濮阳市实验中学 李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