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读到《论语》这本书,但是深奥的文言文,单凭自己一个人是没有耐心读下去的,但是当我听到了电视台的于丹在《百家讲坛》上讲论语时,我感觉对我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这次认真阅读《论语》也有一些新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古人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去对他说:“其恕乎!”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个“恕”字吧。什么叫“恕”呢?老师又加上了八个字那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人这一辈子能做到这一点就足够了。什么叫圣人,这才是圣人,我们跟着他有时候学一个字两个字就够我们受用一辈子了。
“恕”字包括的意义太宽广了。当你遇到伤害,或者不顺心事情的时候要懂得放心,要懂得放手,要学会宽容,学会宽恕别人,遇事不要斤斤计较才能够让自己心灵轻松,神清气爽,才能够让自己的每天的日子快乐幸福地度过。
这里于丹给大家讲过一个佛家的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背你过河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
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有放下?
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现在这个时代虽然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很多人对自己的生活越来越不满意了,因为他看到了周围还有很多乍富地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看来我们在享受物质带给我们的幸福的同时还需要调整自己的心灵。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本就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子贡曾经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也就是说,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从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但是孔子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更高的境界就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很清亮的快乐。这种快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地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正所谓,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幸福真的是内心的一种感觉,只要你把自己的内心调节好了,才能够真正感受到幸福和快乐。
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特别是现在很多人,上班工资低,下班之余还要干第二职业,把自己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就是为了多挣钱让自己的生活好一点,但是这样疲于奔命,劳累了自己的身体,疲倦了自己的内心,缺少了调整自己心灵地机会。
读书这样奢侈的时间更是挤不出来了,久而久之就会感到心灵枯竭了,整个人就像一台挣钱的机器一样,忙碌地运转着。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质生活改善了,但是心灵却成了身体的奴仆,在过度的操劳中无非是吃得好一点,住得好一点,但是如果处处看人脸色,阿谀奉承,心灵该受到多大的委屈啊!
记得我有一位同学,性格非常开朗爽快,而且善于社交。看到现在很多人都在干第二职业挣钱,于是就有同学劝她说:“你这么会交际,为什么还能够在教师的岗位上安守清贫,不去跑保险或者去干直销呢?”但是她说:“我才不干那活呢?死缠烂磨,见人就低三下四地求人家,还要装出一幅假笑的样子,在别人家磨叽好长时间,人家还不一定答应你呢?我认为人应该高贵地活着,我现在的工作够花,生活自由自在,何必费那脑筋和精力呢?”是呀!人有时候不能够只站在物质的角度而考虑,还要从心灵的角度去思考一下。过度地心累会让自己感到心烦意乱,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的。光顾埋头挣钱忘记了欣赏我们身边的美景,错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这将是多么可悲的人生呀!
放慢一些自己的脚步,梳理一下自己的心灵,给心灵适当放放假,让心灵回归自然,还心灵一个宁静的空间,你会发现其实幸福就在你地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