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咏菊古诗文赏析(二)
——仁元爸爸
漫漫的历史文学长卷里,菊花陡然于东晋末开始全面绽放并盛开至今,全因五柳先生陶渊明一人。
陶渊明在担任彭泽县令时,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解绶还乡,隐耕田园,归隐南山。他一生酷爱菊花,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咏菊诗。“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诗人将菊花与青松并颂,赞其凌霜贞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千古绝唱,短短两句十字,菊魂与诗人的人格浑然交融,人文、天人合一,令人神往。
后人称陶渊明为“菊圣”,用时下的话说陶渊明就是菊花的“形象代言人”。受其人格魅力的感召,世人爱菊赏菊颂菊之风盛行,正如宋范成大《范村菊谱》里所说:“故名胜之士,未有不爱菊者,至陶渊明尤甚爱之,而菊名益重。”后人咏菊诗文中有很多用典陶渊明,如白居易的“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如辛弃疾的“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如清朝陈鹤年的“最爱东篱闲把酒,此中容得澹人看。”……陶与东篱已成了菊花古诗文中不可或缺的风景。菊花诗文自此有了明确清晰的主流定位,咏菊诗文层出不穷,佳作不断。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虽言异兰蕙,异自有芳菲。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这是李白的咏菊诗《感遇》。诗仙一生敬仰五柳先生,然终不如陶渊明般豁然,始终不忘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61岁临终前还想追随李光弼平乱报国,却因直白的性格、浪漫的性情以及盛世衰落不能遂愿。此诗以菊花自喻,实是诗人郁郁不得志心境的影射。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是唐朝元稹的诗《菊花》。此诗的语言直白浅露,开头以“陶家”为典自然而然地渲染出一幅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第二句用字用词也极为平常,只不过“遍绕”、“日斜”,特别是“日斜”中间加了个“渐”字,组合一用,顿时呈现了赏菊人流连忘返浑然不觉已近黄昏的情景,表现了赏菊人对秋菊的陶醉痴迷;第三、四句笔锋顿转,紧扣秋菊在百花中最后凋谢这一特征,道出了爱菊之因,同时延伸出对秋菊凌霜后凋贞秀品格的赞美,为画龙点睛之笔,不愧为千古名句!
而在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菊花诗里,菊花呈现了完全不同的形态。“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在这首《题菊花》诗里,诗人为菊花愤愤不平,菊花化身为天下广大贫苦劳动人民,诗人立志改天换地,让劳苦大众都能生活在幸福的春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