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里有一则叫《两只口袋》的故事,总会让我陷入沉思,尤其是做了老师,做了班主任,这则故事更是时常浮现
《伊索寓言》里有一则叫《两只口袋》的故事,总会让我陷入沉思,尤其是做了老师,做了班主任,这则故事更是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普罗米修斯创造了人,又在他们每人脖子上挂了两只口袋,一只装别人的缺点,另一只装自己的。他把那只装别人缺点的口袋挂在胸前,另一只则挂在背后。因此人们总是能够很快地看见别人的缺点,而自己的却总看不见。
这则寓言的寓意简单说就是人们往往喜欢挑剔别人的缺点,却无视自身的缺点。
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仅是一则寓言,而现实却大抵是如此的,尤其是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一不小心,面对我们的学生就会成了普罗米修斯创造的“人”了。
我并不是说我们作为教育者身上还存在多少缺点,其实,有时候我们只看到我们的学生的缺点,不懂得去用一种蕴藏着爱的温和的眼光去欣赏他们,就是我们作为教育者的身上致命的缺点。
我曾经给我的学生写过一篇小文《学会欣赏》,意在教育他们,要学会欣赏别人,进而尊重别人。其实,今天我想把这句话送给所有的人,尤其是愿与所有的教育者共勉:欣赏别人就是欣赏自己,对于还是孩子的我们的学生,我们应该换个角度看缺点。
还是再重温一下那个故事吧:
印度一个挑水工有两个水罐,其中一个有条裂缝,而另一个完好无损。完好的水罐总能把水从远远的小溪运到主人家,而那个破损的水罐到达目的地时里面只剩下半罐水了。因此,挑水人每次回到主人家时,只有一罐半水。
那个完好的水罐不仅为自己的成就,更为自己的完美感到骄傲。那只可怜的有裂缝的的水罐因自己天生的裂痕而感到十分惭愧,心里一直很难过。两年后的一天,它在小溪边对挑水人说:“我为自己感到惭愧,我想向你道歉。”挑水人问:“你为什么感到惭愧?”水罐答道:“在过去的两年中,在你到主人家的路上,水从我的裂缝中渗出,我只能运半罐水。你尽了自己的全力,却没有得到你应得的回报。”挑水人听后说:“在我们回主人家的路上,我希望你注意小路旁那些美丽的花儿。”
当他们上山时,那个破水罐看见太阳正照着小路旁边美丽的鲜花,这美好的景象使它感到一丝快乐。挑水人说:“难道你没注意到刚才那些美丽的花儿只长在你那一边,并没长在另一个水罐那边?那是因为我早知道你的裂缝,并且利用了它。我在你这一边撒下了花种,于是每天我们从小溪边回来的时候,你浇灌了它们。两年中,我就摘下这些美丽的花去装饰主人的桌子。如果没有你,主人不会有这么美丽的花朵来美化他的家。”
我想说的是,在某种程度上讲,学会做一个“挑水人”,我们就是一个合格的教育者。我们就能成为孩子心灵的真正的滋养者。
其实,有一个道理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反省的,为什么我们会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可能很多人都会说“当局者迷”,其实是一种认知方式或观念不一样,我们习惯于自己的思维方式,或者对事物的认知方式,一旦形成了思维定式,那么凡是和自己这种认知不重合或偏差太大的,可能就是在自己的眼中“不合时宜”的,进而就变成了缺点,也许从客观上讲,对方的是个缺点。
我们的教育也是如此,我们习惯于用我们成人的思维来教育孩子,我们自恃我们的经验和习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惯以爱的包装,内心一厢情愿地认为,尽管我们与之暴风骤雨,终是为了他们好,却不知道,我们的曾经的对的甚至完美的经验,却于他们却不一定是对的,我们的这种“爱”也许是不讨好的。
所以,教育呼唤更随机的客观与主观的交融。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拒绝单向思维,而应该用发散的思维去对待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教育是提倡培养孩子个性化的,所以,面对不同的孩子,我们应该有不同的个性化的教育思维。这就要求我们面对我们的孩子学会欣赏。
欣赏别人就是欣赏自己。
当我们心平心和地面对孩子的缺点,那怕是真正的错误和缺点的时候,也许我们会在这样的一种平静中发现另一片不同寻常的风景,就像上面故事中的那个挑水人。其实这样的一种感知过程,我们的学生也会用他们善意的目光去欣赏我们。就像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样的一种和谐会装饰我们的教育,那才是最亮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