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期主题:当我教得最好的时候……
“当我教得最好的时候……”,写你最得意的教育、教学故事(亦包括家庭教育故事)。
题目自拟,内容、体裁不限。字数:3000左右。
截止日期:2014年6月10日
搭建在我和儿子之间的那座桥
韩素静
看着这次作文题目的要求,我很长时间没有下笔。什么是教得最好的时候呢?教得最好的标准是什么呢?课堂是遗憾的艺术,再完美的课堂也会有遗憾产生,好在,后面还跟了一句,亦包括家庭教育故事,那我就写写家庭教育吧——题外话
儿子即将十七岁了。十七岁的他,尽管身高仅有一米七,但,在外人眼里,他那黝黑的肌肤、结实的肌肉以及淡定的眼神,都表明他已长大。是的,比起同龄的孩子,儿子淡定、从容、遇事有主见,初中时,老师对他的评价就是“大气”。对于这些评价,我深深认同并由衷的骄傲。
从牙牙学语的小屁孩到神情淡然自若的大男孩,这中间,我们经过的不只有光阴,我们更经过了一次又一次事件。最早的时候,习惯于写日记的我突发奇想,就把和儿子有关的鸡毛蒜皮的事记下来。例如,他的“这菜不是名牌的了”“饭店把我们的肚皮当冰箱了”“我是妈妈打喷嚏打出来的了”等措不及防的有趣话语以及他给妈妈送雨伞了、独自一人去医院探望病人了、半夜起来看球赛了等等独属于他的事件。最初,只是觉得和儿子有关的点点滴滴很有趣,要记录下来为他的成长留下一抹行走的痕迹,好让日后的回忆不那么贫瘠,但没想到,当这些文字写出来后,这些文字起到的就不仅是个记录的作用了,天长日久,他变成了我和儿子之间沟通交流的一座重要桥梁。
2007年春天,当时儿子还不到十岁。那天下午放学后,忽然下起雨来,当时,我还在学校开例会,儿子已放学回家。不知他怎么想到了要给我送雨伞,于是就给我打电话,尽管我再三拒绝,但固执的他还是拿着伞推开了学校会议室的门。那天,我非常感动,晚上写了篇《春雨中的惊喜》。当我把这篇文章发在博客后,理所当然引来博友的夸奖。后来,这篇文章又在当地报纸刊发,收到样报后,理所当然又是一次冲击。于是,那个春天,儿子总爱问我:“妈妈,怎么还不下雨啊?”我知道,那个小屁孩在想什么,他在想,要是还下雨,他还要给妈妈送雨伞。
是的,如果送雨伞事件仅仅只是口头上的夸奖,也许对他的影响还不会这样深刻。写出了文字,发表在了博客上,他打开电脑就爱去我的博客瞅瞅,重温重温当时的过程,看看别人的夸奖,那一刻,他的内心,该是美滋滋的吧?要不,他怎么会有后面一而再再而三的询问?
就这样,这些文字不仅仅是在记录和交流,更重要的是强化和引导。在这一反复交流的过程中,很多为人处世的准则刻在了儿子的脑海里。
那年中秋节假期,第一天去我家,第二天去婆婆家。但,走到农村的公路上,才发现路上有那么多农人在晾晒秋收庄稼,为防止庄稼被车轧,他们在路上摆放了很多砖头或木头。一路上,车走得很不顺畅,实在没有把握时,我就要下来把砖头或木头搬开。那天的行程很艰难,第二天再去婆婆家,我惧怕了,小心地询问老公我是否可以不回去,没等老公回答,儿子已发表了他的看法:“不行,回老家看奶奶是你做儿媳妇的义务。”
这句话我一点也不陌生,这是我常对他说的一句话:回老家看奶奶是你做孙子的义务。平时回老家,天性爱动爱玩水的儿子都会在奶奶家的压水机旁压个不停,但我写日记时,我会写儿子心疼奶奶,回到家都要把大盆小盆里都都装上水,并且再三表明,回老家不仅仅是自己觉得好玩,更重要的这是做孙子的责任。有了这样的引导,慢慢的,儿子有了一个认识:回老家是为了让奶奶高兴,让奶奶因为看到他而高兴是他的义务和责任。有了这个认识,截止到现在,儿子从来没有因为学习忙或者老家没有玩伴、没有网络感觉无聊而拒绝回老家。
成长日记,除了让儿子无形中明白了一些道理外,还让儿子有了发展个性的意识。
2007年,小学班主任推荐儿子参加英语辅导班,想到英语学科在初中的重要性,我理所当然答应了。但,当我把这一决定告诉给儿子时,他呆了一下,然后瞪着眼睛问我:“妈妈,学习是我的事情,你征求我的意见了吗?”听他这样说,发呆的变成了我,这是儿子第一次跟我郑重其事地质问我“你征求我的意见了吗”,儿子的质问,让我有了很多的感慨。那天晚上的日记,我当然要写下这件事。也许,他最初这样表达时,只是他强烈表达他不愿意参加辅导班。但是,当我把这个事件记述在他的成长日记中,并表示要尊重孩子,要允许孩子说不的想法后,他可能才知道:原来,妈妈所有的决定并不是都必须听从的;他,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
后来,儿子总表现出一种思考状,很多事情都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决定。2008年,我有了去省会郑州发展的机会,但,没想到,当我高兴地把这一消息告诉他时,他问的第一句话就是“爸爸能去不”。后来,当他得知只有我带他去时,他说什么也不同意。他说:对于他来说,什么都没有爸爸重要,无论去哪里,一家人都要在一起,爸爸不走,他也绝对不去。
那次,在反复思考后,我们还是尊重了他的选择:放弃去省城的机会,一家人依然呆在这个小城。
一直到现在,儿子办事都很有主见:穿衣方面,他不挑剔,但,他不喜欢的衣服,一次都不会穿。在这方面,我依然尊重他,宁可衣服浪费掉,我也不强迫,因为我知道,他之所以是他,是因为他有他的选择和判断。
就这样,成长日记陪伴着儿子慢慢成长。现在,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那个昔日的小不点越来越像男子汉,时时处处都在表达对我的关心和呵护。
《春雨中的惊喜》,让他知道了关心妈妈就是这样简单。2009年夏天的一个夜半时分,天降暴雨,新买的车在楼下鸣笛不止,老公又偏偏出差在外,怎么办?车盲的我打开窗户朝着楼下汽车的方向胡乱按了一阵汽车遥控器上的按钮,车是不叫了,但儿子说,我可能把车门也打开了。想了想,那个12岁的男子汉说:“妈妈,事情交给我吧,我下去看看。”于是,不一会,那个小不点的身影就在风雨中趔趄起来。后来,我写了篇《半夜“车”叫》,很多博友看后责怪我说:“这是亲娘吗?”当然,更多的是对他的夸奖,在这样的夸奖声中,孩子明白了:是男人,就要有所担当。
现在,如果周末我去其他学校参加活动,他会主动骑自行车接我送我;如果周末晾晒被褥,他会抱着所有的被子而只让我拿几条床单;如果一家三口外出逛街,他会主动让我坐他的自行车,因为他要在能替爸爸分担的时候分担些负担……当然,这一些,我也会如实地记录在他的成长日记上,我相信,有这一写、一读再一思的过程,男子汉的责任意识就能在儿子心中慢慢培养。
当然,更多的交流沟通来源于一些指向很明确的书信。例如,每年生日,我们都会有个特殊的策划:12岁生日,我们去上海看世博,在世博会上,他主动要求用英语跟外国人交流,提出合影的要求,这事情,我当然要记下来,写下一篇《宝贝,你可知道我有多爱你》;13岁生日,在一番策划后,儿子在濮阳市最繁华的中心广场弹吉他卖唱,为舟曲泥石流灾民募捐,整个过程,我记录在《小坏卖唱记》中;14岁生日,他在书店做义工,我为他写下《你准备好了吗》;15岁,他考上了高中,生日那天,我给儿子写下《宝贝,爸爸妈妈对你说》,提出学习、交友、做人等方面的要求;16岁生日,我们一家人徒步22公里,我写下一篇《用脚丈量爱》。
我承认,我是个精神唯上者,在潜意识里,我更看重精神层面的东西。截止目前,我已经为儿子写下近十万字的成长记录,这其中,有欢笑,也有泪水;有夸奖,也有埋怨……不管是什么,我相信,这些必将成为我和儿子共同的财富。
现在,看着高出我半头的儿子,看着做事考虑周全的儿子,我总会心生骄傲。我高兴,在众多的父母中,我的孩子遇到了我;我也庆幸,在众多的孩子中,我遇到了我的孩子。我相信,我们母子的相遇,就是为了互相成全、互相温暖。
当然,前方的路还有很长很长,养育他的过程就是看着他一步步远离的过程,属于他的世界会越来越大,而我的手会逐渐无力。但,不管儿子到了哪里,我都会对着他的背影继续写出我想为他写的。当然,以后的日子,也许更多的是思念的倾诉,更多的是请他帮我拿主意……
成长日记,一架搭建在我和儿子之间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