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标应巧妙地物化于材料之中
(一) 教育事件
在开展主题活动“动物园”期间,大班幼儿参观了自然博物馆,他们被巨大的恐龙化石所吸引,纷纷议论着是谁发现了这些化石。教师告诉他们这是考古学家发现的,于是,孩子们立即对博物馆里有关考古发现的照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细心的教师发现了幼儿的兴趣点,回园后便在沙池里埋了很多积木、插塑片等作为化石,还准备了毛笔、刷子、木铲等人作为考古工具,组织幼儿开展“考古游戏”,目的是引导幼儿学习考古学家细心、耐心的品质。由于有前期参观的经验,幼儿在游戏时十分投入。他们小心翼翼地用毛笔等掸着“化石”上的沙土,俨然是一群考古学家。过了一会儿,峰峰对教师说:“用毛笔清理太麻烦了,我们直接用水洗可以吗?”一些幼儿也觉得这是个好办法,对此教师有些为难了。从清理的角度来说,峰峰想出的办法的确高效,似乎应该给予肯定;但从游戏的目标来看,这一方法与考古要示不相符,而且无法培养幼儿细心、耐心的品质。一时教师犹豫起来,不知如何回应是好。
(二) 应对策略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 儿童的认识发展是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在“考古学家”这个游戏活动中,教师为孩子准备的“文物”及考古道具就是孩子们要与之相互作用的重要环境材料之一;教师利用这些材料创设的活动环境,就是要让幼儿通过操作探索从而实现培养幼儿耐心、细心品质的目的。反过来说,这些材料就应该蕴藏着教师预期的教育目标。
但事实上,孩子想出了一条捷径----用水冲洗。如果教师同意孩子的做法,那么,教师预期的教育目标就难以实现;如果教师断然阻止了孩子们的设想,孩子们也就失去了自主活动的机会,这就违背了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的教育理念。
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支持孩子的方法。同时也向孩子们抛出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文物都可以用水清洗?” 引起孩子们新的思考与探索。
操作材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点。因此,教师在提供操作材料时,一定要从多种角度思考,如何将教育目标巧妙地物化在材料之中。
教师可以再组织设计第二轮的“考古学家”游戏。包括材料的提供(提供些易破、易碎的“文物”)都可以考虑让幼儿自己来准备。请一部分小朋友依据“是不是所有的文物都可以用水清洗?”这个问题,自己动手制作“文物”,比如用纸折的物件、泥土捏造的、橡皮泥制作的等等,并将文物悄悄埋入沙池中,由另一部分孩子去“探宝”(最好,不让这些个“考古学家”知道到底是什么材质的“宝贝”),这样游戏的趣味性更强。同时,“文物”的易破碎、不易清洗的特性,可以说,孩子想不细心、耐心处理都不行。孩子们在挖掘“文物”时,势必要认真思考一下,我可能挖掘的是什么“文物”应该如何处理,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的完好性。从而达到培养幼儿耐心、细心品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