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中考作文 > 中考话题作文 >

让记叙的过程绽放出美丽作文

2017-02-05 
让记叙的过程绽放出美丽——兼评《让座》《吃橙子》家长对我说:孩子都到6、7年级了,作文还是不知道写什么,想请老师

让记叙的过程绽放出美丽

——兼评《让座》《吃橙子》

家长对我说:孩子都到6、7年级了,作文还是不知道写什么,想请老师指点迷津。学生说:绞尽脑汁,总觉得没什么可写,想请老师开启茅塞。为了不负众望,我特意写过所谓的指导文章,今天又遇到同样的问题,于是便生发出再写一篇的热情,但愿能有助于对“没什么可写”问题的消解,并逐渐让我们在记叙的过程中绽放出美丽的文采来。

首先,同学们要树立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过程远比结果重要,因为过程最美

一颗种子,经历了发芽、抽绿、开花的漫长过程,最后才是结果。如果我们除去过程,那么我们得到的就是种子直接到达种子,这样一来,就没有了发荣滋长,就没有了枝繁叶茂,就没有了经风历雨,就没有了姹紫嫣红,就没有了鸟语花香,因此,也就没有了人间美景。过程,虽然是文章背后的存在,但是,就像光合作用之于植物一样,实在是不可或缺的决定性存在。

我想起了《西游记》中猪八戒吃人参果的故事,那么金贵的果子,他竟然一口吞了下去,中间品位享用的重要过程完全被省略了,所以,在《儒林外史》中就创造出了一个歇后语:猪八戒吃人参果——不知其味。我又想到了爬山,如果只是为了登上顶峰,可以坐索道上去,可以坐滑竿上去,也可以做直升飞机上去,可是,人们却选择了“爬”上去,归根结底是为了感受攀爬的过程,因为最精彩的风光永远在路上。

其实,作文与此同理。我们记叙一件事情,是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无容置疑,过程远远比结果重要。试想,如果文章一开头,接着就直奔结果,事情的过程呢?要么是被忽略掉,要么是懒得去梳理,于是作文便“枣核锯板”——三两句(锯)完事。这大概就是“不知道怎么写”、“没什么可写”的直接原因了。

怎样让记叙的过程绽放出美丽呢?很简单,注意两个问题就行了。

一、善于梳理过程中的事情层次

任何事情的出现,都会包括开端起因、发展经过、结果等过程,有的在发展中还会有转折或高潮。我们所经历的每件事,只是有些过程简单,而有些过程复杂罢了。写记叙文,我们要先选择材料,这个“材料”就是我们准备拿来写作文的“事”。事情的发展过程不会是一条直线,它必定有波折变化,梳理层次的任务就是沿着时间的足迹,通过悉心地回味,整理出事情发展过程中的细枝末节、不同层次。就像回家开门时发现钥匙丢了,不能茫无目标地去满世界寻找,而是要静下心绪来,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回忆自己的经历一样,只有理出了层次,才意味着我们对事情有了深入一步的了解。而对事情的了解一旦深入下去,我们就有可能发现许多预想不到的趣味,这就为写好作文的过程奠定了坚实的感性基础。

我们的小博友阁楼上的公主碰见了这样一件很平常的事:一个老奶奶带着三四岁的孙子上了公交车,没座位,于是她就把座位让给了祖孙俩。类似的事大概很多人都遇到过,它能成为一篇好作文的素材吗?有的同学可能会感到很为难:这有什么可写的!其实,只要认真回顾一下事情的全过程,我们就会发现,这里面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情感内容。首先,老奶奶和孙子上车后有什么表现?面对着祖孙俩有没有人让座?我为什么要让座?我让座时又是怎样想的?事情的结果怎样?

我们的阁楼上的公主是一个会思想的孩子,她把这件事情发展的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写出了感人的作文《让座》。在她的笔下,自己的反应是复杂的,事情的发展也是一波三折,走了个“之”字形。她按照时间的推移和事情的发展,把整个过程分成了四个阶段来构思。

第一个阶段是事情的开端:起因是:自己乘公交正昏昏欲睡时,发现一个三四岁的男孩发脾气,抱怨没地方坐。可是车上人多没有座位呀,为了让孙子舒服一些,奶奶就拿出一个小布包放地板上让孙子坐,孙子嘟嘟囔囔地很不情愿,奶奶无奈而尴尬地笑着在一边搓手,满车人都是视而不见。

第二个阶段是事情的发展:男孩坐在地板上,周围是人们的腿和脚,时间一久,随着车子的晃动,男孩困了,朦胧着眼睛像一只小企鹅般摇摇摆摆着,“我”感到他可爱又可怜。

第三个阶段是事情的转折:公交突然一个急刹车,男孩惯性地往后摔倒在地板上,大哭起来,周围的乘客为孩子的哭声所不满,大家冷眼相向。老奶奶连忙向大家陪着笑脸扶孙子起来,哄劝着。“我”受到了很大触动,既心疼小男孩,也对一车人的冷漠不满。尽管“我”还有很远的路程,但是,我决定让座给祖孙俩。

第四个阶段是事情的结局:老奶奶抱着孙子坐下了,她很感激,催着孙子说“谢谢阿姨”,“我”本来也是一个大孩子,被叫做“阿姨”真是接受不了,但心里是高兴的。慢慢的,孩子在奶奶怀里睡着了。看着眼前的温馨情景,“我”感到心里甜甜的,也不禁笑了。

显然,这是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它却通过不起眼的“让座”,反映了“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美好祈愿。当然,也从侧面表现出,“我”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我”代表着社会和民族的希望。所有这些,都在四个层次的发展变化中体现了出来。而这些正是生活中很有价值,也很富有文学意味的东西。也正是由于小作者对过程进行了细细地分解和品味,所以才能真切地抒写和表现“让座”的经历,并把它成功地传达给了我们。下面就是阁楼上的公主呈献给大家的这篇作文:

 

阁楼上的公主  http://blog.xxt.cn/loveyx

匆忙地奔出家门,沉重的书包压在我的肩上,胸口被压得缺氧着。在周围的空气里一点点寻找着氧气。坐在公车上,心里还是如一潭枯水一般沉寂。

望向窗外的风景,一直看到快要睡着,而旅途还是遥遥无期。抬头望向车上的表,一个男孩的身影却跳进眼帘。

三四岁大的男孩正在发脾气,抱怨没地方坐。而他身边的奶奶很心疼却又没办法的在一旁看着。拿出一个小布包,就那么垫在地板上,让孙子坐。而男孩儿还在哼唧着:“脏不脏啊。”奶奶无奈的在一旁搓着手,脸上挂着尴尬的笑。

坐在人们晃动的脚边的小男孩,好像困了,小脑袋跟着公车上的音乐节拍轻点着,眼神却朦胧着。像个小企鹅一样摇摇摆摆的,在人群中显得可爱又可怜。

司机叔叔突然一个急刹车——嘭的一声,我撞到了前面的栏杆上。(疼死了……T T)小男孩儿没往前撞,惯性把他直接摔在了后面的地板上。他的奶奶倒抽一口凉气,在孙子的大哭声和旁边人冷漠和埋怨的目光中陪着笑脸扶起孙子小心翼翼地安慰着他。

我心里忽然尖锐地疼了一下,既为奶奶,也为男孩儿,更为了那一副冷漠的场面。

尽管离目的地还远,我还是叫住了奶奶,说:“您和孩子坐这儿吧,我该下啦。”

奶奶感激地说了一声:“谢谢!”然后就催孙子:“阿姨给你让位置啦,还不快谢谢阿姨。”这一句话听得我差点晕倒。妈呀,我有那么老吗。(T T……说出去都没脸见人了。。)我笑着说了声不客气,然后静静的等待着下车。

奶奶抱着孙子安静地坐在位置上,看着窗外的风景。男孩儿睡着了,不再去管脑袋后面肿起的小包,而是香甜的睡着了,在奶奶怀里。

下了车,新鲜的空气涌入肺中,同时涌入的,还有开心与明朗。想起奶奶和男孩幸福的表情,我不禁笑了出来,连我自己都吓了一跳。背上的书包,好像也不太沉重了呦。

可我做了什么呢?只是让个座而已啊。

二、善于辨别过程中的人物心理

品位过程,不只要善于梳理事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层次,而且还要善于辨别当事人在事情发展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我们知道,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心理认知;在事情发展过程的不同层次中,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我们在梳理品味过程时,要留意分辨出人物心理的细微差别,这样会有效地丰富我们对生活的感知和领悟,写起作文时,把这种变化的心理表现出来,就不会感到没话可说、没事可写了。

说到人物的心理,很多时候,并不是人物直接讲出来的,而是要通过我们的回味,抓住人物当时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枝末节,来分析还原他们当时的心理活动。这个心理活动抓得准确,作文时就会把人物形象写得真实生动,入木三分。我们的门姝月小姑娘就善于辨别事情发展过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并写出了生动活泼泼的作文《吃橙子》。在她的笔下,小洋洋酷爱吃橙子的憨态实在让人捧腹。我们先来阅读这篇文章,然后我们再来分析小作者是怎样辨别人物的心理过程的。

吃橙子

门姝月   http://blog.xxt.cn/msy331

春节快到了,姥姥带着洋洋从上海回来了。

姥姥讲起了洋洋的许多趣闻轶事,逗得我和妈妈不时捧腹大笑。特别是洋洋对橙子的喜爱已经达到了痴迷的地步,甚至连睡觉时都要把橙子搂在被窝里,就算把橙子焐得又蔫又软,也不肯别人切开。我心想:姥姥说得也太夸张了吧。

知道洋洋爱吃橙子,妈妈特地买回了一兜又大又黄的橙子。洋洋看见了妈妈拎着的袋子,眼神当时就放出光芒来了,把手里的玩具扔出老远,向妈妈扑来,不,应该说是向妈妈手里的橙子扑来。

我和妈妈好奇地注视着洋洋的一举一动。只见他把橙子一股脑地倒在地板上,挑了三个最大的放在茶几上,摆放得整整齐齐。然后又从塑料袋里拿出个橙子,塞到妈妈手里,跳着脚直喊:“姑姑切,姑姑切。”

妈妈端着盘切好的橙子送到我和洋洋面前,只见他抓起一瓣橙子就往嘴里塞,脸蛋上沾满了橙子粒,汁水顺着胳膊直淌。他的这副贪婪相把我和妈妈都看呆了。洋洋看我正要拿盘子里的橙子,就赶紧把吃了两口的橙子热情地递给我:“姐姐吃,姐姐吃。”妈妈惊喜地说:“洋洋可真懂事啊!”可话音没落,接下来的一幕就让我们惊呆了。洋洋把手里咬过的橙子塞给我,然后端起盘子撒腿就跑。

“张洋,你也太过分了吧,快放下。”我赶紧追过去。他看我追来,就把盘子放在茶几上,然后用两个小胳膊护着盘子。我才不管这一套呢,强行从盘子里抢了一瓣。这可把他气坏了,脸气得通红,哇哇大哭起来,把盘子直接来了个底朝天,全扣在了地板上,然后躺在地上打起滚来。吓得我赶紧把地上的橙子捡起来,又把手里的那瓣给放回到盘子里。

不一会儿的功夫,几个橙子就被洋洋消灭掉了。我顺手就把茶几上的橙子拿了起来。洋洋赶忙跑了过来,一把抢了过去,口齿不清地叫着:“不…不…不行!”然后又把橙子整整齐齐地摆回原位。妈妈哄着洋洋说:“切一个吧,等吃完了,姑姑再给你买去。”

“不…不…不行!”洋洋固执地坚持着。哎,看来姥姥说的话一点都不夸张。

第二天早晨起床后,我看到洋洋搂着几个橙子睡得正香呢。

这篇文章中的洋洋——“我”的小表弟,年龄很小,他的心理活动全靠小作者揣摩;而“我”的心理也在随着事情的发展而在不断地变化着。

开初是姥姥介绍洋洋的嗜好——对橙子情有独钟,很“痴迷”于吃橙子——我却认为“姥姥说得也太夸张了吧”,这是不太相信的心理。妈妈是怎样想的呢?当然要迎合小客人的爱好,于是买来了“一兜又大又黄的橙子”。看到橙子,洋洋又会怎样想?显然是很惊喜,正合自己的心意哦——他的神情和动作告诉我们了这样的信息,“眼神当时就放出光芒来了,把手里的玩具扔出老远,向妈妈扑来,不,应该说是向妈妈手里的橙子扑来”。接下来,洋洋的行动更向我们展示着他的心理活动:最先是“挑了三个最大的放在茶几上”,那意思就是:这些已经归我所有了(幼儿认为“三”是最大的数),剩下的又舍不得分给别人,怎么办?聪明的洋洋“又从塑料袋里拿出个橙子,塞到妈妈手里,跳着脚直喊:‘姑姑切,姑姑切’”,他心里想的是分给别人吃吗?不是,是为了切开后自己好吃。所以,当洋洋看到“我”要拿“盘子里的橙子”时,竟然把自己咬过的橙瓣“热情地递给我”,“然后端起盘子撒腿就跑”。“我”也是孩子,只是比洋洋大一点儿而已,“我”会怎样想呢?“我”认为洋洋很过分,“赶紧追过去”;看到“我”追来,洋洋心里明白,“我”也要分一瓣橙子。为了保护自己的美食,洋洋采取了孩子式的“保卫战”——“把盘子放在茶几上,然后用两个小胳膊护着盘子”,这分明就是对外宣告:“我的,你们不准碰!”当“我”“强行从盘子里抢了一瓣”时,洋洋不干了,并且拿出了“杀手锏”,“哇哇大哭起来,把盘子直接来了个底朝天,全扣在了地板上,然后躺在地上打起滚来”。面对着如此意想不到的场面,“我”是怎么想的呢?当然是想着不和洋洋一个样,即使自己不吃,也不能惹他哭闹。在这个宽容的心理支配下,“我”采取了补救行动:“赶紧把地上的橙子捡起来,又把手里的那瓣给放回到盘子里”。洋洋用自己的战术取得了辉煌的胜利。那他放在茶几上的三个橙子是否忘在一边了呢?没有。当“我”“顺手就把茶几上的橙子拿了起来”时,“洋洋赶忙跑了过来,一把抢了过去,口齿不清地叫着:‘不…不…不行!’然后又把橙子整整齐齐地摆回原位”。作为“妈妈”,她的心理是想让两个孩子都吃到橙子,哪怕是一瓣,于是就有了与洋洋的谈判:“切一个吧,等吃完了,姑姑再给你买去”。洋洋会接受这个条件吗?不会。他为什么不接受?因为再买橙子的事还没有变成事实,洋洋从眼前考虑,还是先保住这几个橙子重要,至于以后再买,那咱就以后再说好了。我们看,这个洋洋是不是人小鬼大?是不是可爱有加?

正因为小作者把人物的心理把握得准确,所以,写出来的作文,人物就活灵活现在了字里行间。在她的笔下,“我”的反应很复杂,洋洋的反应更复杂,妈妈的心情也复杂,这就引出了事情的起伏跌宕,山重水复。

总之,要写好记叙文,就要在动笔前抓住两个基本要点:善于梳理事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层次和善于辨别人物在事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心理。掌握这两个要点并不难,关键是养成习惯,只要做到了这两点,我相信,我们在作文所记叙的过程中,就能够绽放出绚丽的文采来。    【写于2012年除夕】

热点排行